字典翻译 作文 读后感作文 其他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000范文

红楼梦读后感1000范文

其他读后感   2025-02-21

  不尽的落泪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

  -----送黛玉

  初读红楼时,一直嗔怪林妹妹的不懂事,那个林黛玉怎么那么小心眼啊,宝哥哥对别的女子说一句话便又哭又闹,别人含蓄地指明她的错误,她便会讽刺别人一番,真是不知自己是客啊!可是读多了,才真正的体会到,林妹妹-----是那般柔弱、那般痴情、那般惹人怜爱。

  表面上看来,她是那么任性自私,又爱哭,但细细体会,才懂得,这是封建社会束缚人性的一种最好的回击。

  林黛玉原是衰落的清贵之家的女儿,很早就死了母亲,到贾府后又死了父亲,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而且因有病弱症,于是与药锅相伴,环境的恶劣势力,使她多愁善感,自矜自重,孤高自许,目下无尘。

  在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里,她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

  在那个社会,她敢于追求自由,敢于反抗社会,敢于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是她可贵的内涵和品质。她有独到的见解,具有敏感的气质和奇异的文思,反抗社会对她的迫害。

  每捧起《红楼梦》,总不自觉地想到黛玉葬花那一节-----一个女子,两道弯眉,轻皱着,纤纤玉手,无力的摆弄着,柔柔的挽着花锄,埋葬着落花,真是美得触目惊心!

  按封建社会的礼教,是男婚女嫁由父母做主,黛玉却偏偏自己来选择爱情。她热烈地爱上宝玉,绝不是为了取得一个贵妇人的地位,而是为了追求纯洁的爱情。她用心去爱宝玉,同时希望宝玉也如此,然而却只能忍在心里,无法诉说,只能无声的渴望。

  当她明白事情真相后,悲愤欲绝,一边吐血,一边焚稿,用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作最后一次反抗。

  我可能不全懂,但却佩服她。

  她一生以泪洗面,在生命和理想的绝望的边缘,却又反常的出现了微笑,以笑结束自己哭的一生。

  林妹妹,为你感动!

  不断的故事

  宝玉,出身于一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虽然从小在锦衣玉食中长大,却有着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对于父亲安排的仕途经济道路,他不肯听命,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轻狂。

  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任性、清高、放荡不羁,怨恨封建家族,他不愿做一个忠厚的奴才,不满父亲的教育,他追求个性自由。

  在那种环境下,他只有把精神寄托在女孩子中,他认为她们才是清白的、纯洁的。

  在叛逆的路上,他逢黛玉,他俩朝夕相处吗,情同手足,他倾心于冰清玉洁的黛玉,他们追求纯洁幸福的爱情,包含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他追求自由,渴望幸福,却一无所获。林黛玉,以自己纯洁的生命殉了爱情,宝玉在骗局中和薛宝钗成亲,他无话可说了,一走了之,出家做了和尚。

  哦,宝玉,为你赞叹!

  可悲的结局

  王熙凤,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王家的女儿,嫁给贾琏。她因娘家是官宦之家,婆家是京都显贵,她嫁过来之后,又当上了荣国府内宅的总管,她可真是万千尊荣于一身了!

  她性格泼辣,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然而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王熙凤虽然是如此的劣迹昭着,罪恶累累,但是人们都无可否认她的聪明才智。在这个几百口人的大家庭里,只有她能八面玲珑,四处周旋,处理极其复杂的人事关系。也只有她能东借西挪,应付入不敷出 的浩繁开支。她对付贾府的种种弊端及危机心明眼亮,处处表现出办大事的魄力和本领。

  但是她并不因为自己在贾家中的地位而目中无人,当贾琏扬言杀她的时候,她懂得依靠贾母来做自己的保护,时不时的表现出自己的可怜之处,也是让贾母那般怜惜的原因。

  她也并不是坏事做绝,她在刘姥姥求援的时候慷慨的出资接济她,巧姐最后能在抄家后保住性命,并有一个好的归宿。这也和她的好心是分不开的。

  这个华贵艳丽,具有复杂性格的王熙凤恰似毒药与良药的混合,比喻为罂粟花再恰当不过了。

  哦,熙凤,为你可悲!

  其实,我认为《红楼梦》的伟大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走向没落,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总之,这就像一坛老酒,在时间的沉淀中,越陈越香

点击显示
标签: 科普 有感 作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zdfyzw-1387214/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 古诗文
  • 外国名著
  • 选读推荐
  • 观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心得
  • 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