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全书是朱光潜先生以朋友名义写给全国青年的十二封信,话题宽泛随意,生活气息浓厚,亲切自然。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一毛一病,曾这样慨乎言之。
一、谈读书
朱先生希望青年早早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永生受用。因为读书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用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一漓了。
但是年青人有个好处,他知道自己的兴趣指向,可以在兴趣这条路上或跋涉或飞奔,慨然向前。
峻、谈动
烦恼究竟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你还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就这样颓唐沮丧,我实在替你担忧。我只觉得忧来无方,不担人莫之知,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哪里有所谓哲学与人生观!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当然,愁源多种多样,像现在许多同龄人那种没愁楞喊愁,事事都称愁的态度,纯属扯淡了。像屈原那种愁,虽不能说是应该鼓励的,却只叫人怜悯,继而产生一爱一国和做人的力量了。
三、谈静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是的,像小孩子那样,用一双无知幻想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人、物和事,也会生出无穷乐趣,纵然这种乐趣在成年人严重极其无聊,然而独慰己心不已足够了吗!昨晚,一同学误把闪盘认作打火机,另一同学说:你把闪盘插到电脑上,盘后面就会冒火,成打火机了。我就说:然后,电脑就轰地飞到天上了,神七就发射一了。后来,想到一首歌【星星点灯】,想必是星星的一角上挂着一个喷火的电脑,成所谓的星星点灯了。自己想,自己笑,心里觉得很有趣。
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四、谈十字街头
在这个社会,你是一个20来岁的青年,你的同学有30来岁的老同志,又有比你小两岁的比较年轻的同学,然而现实却是这样:围着你的全是肤浅顽劣虚伪酷毒,你只有两种应付办法:你只有和它冲突,要不然,就和它妥洽。在现时这种状况之下,冲突就是烦恼,妥洽就是堕一落。无论走哪一条路,结果都是悲剧。
我希望真正有值得烦恼的事的烦恼的人最终都能冲突出烦恼,而那些无愁生非的卑贱小人都绝迹就好!
五、谈升学与选课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
学习到底是倾向于兴趣还是囿于现在的专业,死死抠一些自己本不在行,本不在意的东西?
六、谈情与理
驹于自一杀,朱先生说:前几天听见一位国学家投河的消息,和朋友们谈,大家都觉得他太傻。他固然是傻,可是世间有许多事项得有几分傻气的人才能去做。纯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计算,有许多不利于己的事他绝不肯去做的。历史上许多侠烈的事迹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我是赞同以情感指引生活的,情感跟理智可以并存,但是情感会深入人心,使人终为真正的人,使生活终为真正的人的生活。
七、谈摆脱
舞台上的悲剧生于冲突之得解决,而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得解决。文章之术在知遗漏,生活也要知所遗漏。正如长一槍一短戟,用各不同,但一精一其一,已足制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搏骛也。
我理解的是,人要在其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兼容并包,在泛的基础上钻研专业成为小专家。像我,在杂看文学书的基础上,着重看中国近代作家沈从文的作品,成为广博塔的塔尖沈从文研究专家,我的远大理想。
注:文中凡使用引号处为朱光潜的原文,其余为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