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800字(优质范文)
在这个暑假读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感受很深。下面重点谈谈读后“谈语法修辞”这部分后的一些心得。
小学语文课堂上不讲语法,就连最基本的主谓宾,介词、代词、语气词也是遇到了才说一说,那么语法涉及如此之少,是不是老师就可以不关心语法了呢?并非如此,老师平时说的话里就包含一种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这就是语法。
学语法不一定要去上专门的语法课,人从一出生就在学语法了,小孩说“茶喝”,大人就告诉他,应该说“喝茶”。这就是在学语法了。叶圣陶先生是怎么理解“语法”“修辞”的呢?他这样说道:“总起来说什么叫语法呢?语法就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对。什么叫修辞呢?修辞就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好。自觉地研究语法,说话就可以不出错误;自觉地研究修辞,就可以把话说得更好。”
在这节里,叶圣陶先生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先要看一句跟一句怎样联系,再来看段,研究人家的文章,写自己的文章,每句每段清楚了,意思就畅通了。如此说来,行文讲话一定要有一条顺畅的路径,不要带领别人东拐西拐,走进死胡同再走另一条,岂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气息不畅通的文章让人不知所云,浪费时间!落笔之前一定要清醒,围绕中心写,写完了要修改,多读几遍,像我这思路不甚清晰的人写文章,那就需要把文章多捂捂,经常回头来看,改来改去,文章就有了气,有了魂,读罢感觉酣畅淋漓是最好不过。
叶圣陶先生还讲了怎样锻炼自己的语言,怎样提高语言方面的修养。有两点: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语言,我们的武器就是语言,用好武器就要用好语言,不得马虎、随意、粗制滥造。其次在日常工作中养成多揣摩,多研究,多修改的好习惯。看东西留心,经常留心,就养成敏感。看人家的文章多研究,好在什么地方,是用词好还是修辞写得妙,或者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自己写文章要多修改,把文章视若己出,珍惜每一次行文用笔的机会,珍惜了就认真了,认真了就思考了,思考了就会慢慢进步。
总的来说这一节我学到了语法和修辞是用好语言的基础,语法是规则,就像交通规则。修辞是路边的标志和指示,遵循规则,按照标志,才能在街上畅通无阻。修改文章就是铸剑,铸剑就要锤百炼,留下剑身,磨出剑锋,如此,才能琴心剑胆,气贯长虹!
最近一段时间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使我获益匪浅,解决了困扰我的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的性质,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语文教学不是文学的教学,阅读教学的方法,语文课为什么要重视口语交际,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等等。下面就谈一谈我读完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每一个教育者都会面对学生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学语文”,每当教学中遇到难题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我也会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我们为什么要教语文?
叶圣陶先生在本书中给出了答案。叶老首先从“什么叫语文”入手,谈“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工具不是目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叶老认为,学语文为的是为了使用,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是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叶老说,“教书教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习语言的知识并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让自己的“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知道、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实践是必然的桥梁。
所以,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认,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了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我想,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叶老的话给了我们启示,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讨论,思考,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
所以,真正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所以我们要倡导“生活即教育”的观点,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还要倡导“社会即教育”,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
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追逐知识的身影,他们沉思、伫立,燃烧自己、传递真知,叶圣陶先生就是其中一抹高大的身影。
我对叶圣陶先生有着特殊的情感。当我是一名师范生时,叶圣陶先生是我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当我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后,叶圣陶先生是我景仰的高度;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学者,叶圣陶先生的思想主张更是我前进的方向。因此,即使我从未见过先生,先生在我心中却莫名亲切。
这个暑假,我又一次走进了叶圣陶先生的内心世界,聆听先生的谆谆教诲。为我们架起桥梁的,是先生的著作《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初读此书,一股浓郁的质朴气息扑面而来,先生的文章,明白如话,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把自己的亲身经验一点一滴轻轻诉说。读罢此书,我更是被先生对教育的赤子之心所打动,生于苏州的先生,骨子里浸润着谦谦君子的温润,不仅自己走得平和且坚定,而且竭尽所能地带动社会和他人。合上书本,我呆坐许久,脑中、心中汇聚了诸多感悟和思考,一颗稚嫩的心也从中得到滋养。
这本书中的文章,涉及的面很宽,有商讨语文教育的理论原则的,也有只谈论一篇文章或者评议一两个词语、某一句话的;有对教师谈写作和修改文章的,也有对学生谈改正字风和端正文风的。这些文章,虽然大部分写于解放以前,可先生看得透彻、想得长远,因此绝大部分依然富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什么叫语文?我相信,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有过这个疑问。我也无数次问过自己,简简单单的问题,似乎很难说明白。而叶圣陶先生甘为人梯,用他几十年的经验,道出了语文的真谛,“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呀!
是的,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作,教语文应该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可是,反观我们当今的教育现状,真正教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呢?是一堆堆写不完的作业,一张张做不完的试卷,一道道背不完的答题技巧归纳……孩子们的目光从充满神采变得空洞呆滞,课堂上不再愿意主动积极发言,作业时不再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富有创意的答案。孩子们不是在学有所用,不是在为以后脱离教师和学校的环境做准备,这究竟有多悲哀,多令人心痛!
叶圣陶先生给语文教育注入了全新的理念,这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如甘露一般滴入我的心中,缱绻洇开,引起了我的无尽反思。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时时注意,处处留心,致力于习惯的培养,艰巨却很有必要。当这样的教师也许麻烦些,但为了学生的教师,一定不应怕麻烦,因为这些“麻烦”于学生而言,是一生的受用。
来者可追,从今为始我一定在教育工作中提起警觉心来,同时,也一定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作为枕边书,时时温习,潜心研究,借阅读这本集子的机会来对照检查自己的工作,并积极把先生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此外,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阅读这本书,愿书中频出的金句点亮我,也点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