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
前记:我读【史记】的栏目全为个人读书笔记,亦或全属个人一体会和心得,并非学术研究,仅记己之所欲与所思,奈本人才疏学浅,所言会有缺或漏,甚至会胡乱所言,请勿见笑。以前读书,不喜于笔记,导致后来时间长了由于个人的健忘所致,也便和没读过一样,所以现在也就记一点。
本篇名亦叫【史记。老庄伸韩列传】,这应该更为准确些,但我读的版本上称【老子韩非列传】,也就将之为题。
老子者,姓李,名耳,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着【老子】,亦称【道德经】。关于老子,【史记】也言极为少。且在他着【老子】后,便不知了去向。史书已有的,我不再言。曾记【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最初涉及此段【道德经】是在高三的时候,听我们数学老师给我们背诵的,那时候他是教给我们用来解数学题的,最初觉得好玩,也就每节课跟着老师背,后来感觉还真如老师说的那么回事,可以用来解题。有趣之余,便是对老师和古人老子的敬佩。当时就后悔没通读过【道德经】,要不那高考数学肯定能多考几十分,也不单为此,更有的是我们古代人们的智慧对我的吸引。说起将【道德经】用在解数学题上,也许大家和我当时一样的心里,好奇、甚至觉得诡异,其实真的如此,我对【道德经】的参悟肯定没我那老师的透彻,但我还算明白了过来。此意仅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大致可以理解为以不变应万变 之类。
关于【道德经】,遗憾读得甚少,也并非全有所悟。但有一点,便是我们古人几千年以前便已悟出的人一性一哲理,当今的人们却还需要许多人为文以呼吁,这便是很令人甚觉叹息。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史记】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而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娇祭之牺牛乎?养食之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一段,尤为感慨。面对千金、重位,却不为所动,且发出无污我,终身不仕之豪言,在今日社会,当是甚为难有了。古人之如此心境,深感敬佩。所谓食人之禄,为人当差,即便有千金、重位那也是多些食粮,喂饱了好入大庙。站得越高,望得越远,可是站得越高,路也就越绝,倒不如平地上之自一由快活。古人便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之说,而在今下,便怕难有了,为了生存,我们都在苦苦挣扎,还哪管得了入不入庙呢,只要有米便很够了。现在正如社会所言大学生多如牛一毛一,多数毕业了都在为着工作而发愁。没毕业的也就参考用人单位之所需,尽力把自己改造得更符合他们的要求,以便以后毕业了有庙可进,甚是悲哀啊,寒窗苦读若干年,并不是为自己之志,为自己之所一爱一,而是为满足别人之所需。于是不管它是有兴趣的,没兴趣的,甚或讨厌的,都学学吧,为了达到别人之要求,只能这样了。那所谓天赋什么的,我们也就没余力去考虑了,所有的志向留给有余力的时候再说吧!莫非是如人们所说人才太多了么?不觉如此。花终究还是长在自然里的美,花盆里根据人们的意愿所培育的,只会越来越扭曲。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着书二篇,号曰【申子】。对此无所记。
关于韩非,很早便已经读过他的传记。 要比今日读的更为详细和全面一些。该篇【老庄申韩列传】也对他的记载比较多。然对前人的着作,每个人读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韩非亦和众多不得志之能人一样,也是一个悲剧一性一人才。在韩国不受韩王重用。奋力写书,着下【孤愤】等书十余万字。身为人臣,深知向君王游说之难处,便着下【说难】,他的【说难】终为后人所用,然他自己却在还未得志之时因受同门李斯之所妒忌,便被其害。每次读到这里,便为之叹息。今时社会不也一样么,只是程度很方式变了而已。兽为食物而灭同类,其人也如此,都为下臣,却为更能在君王面前讨些重用便杀同门。自古便如此,也就成一性一吧!
该篇所列四位,皆为圣人,他们的东西并非我一日便可参透的。也就记下些读时所思。
写完感觉甚好,尽管所写下之言语极差,但在写的同时,又在反复查看【史记】,这让我的理解更为之透彻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