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后感的概念
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下面这篇读后感,就接近于第一种读后感。写这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一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它不追求文体、格式框框,写起来也可长可短。
怎样写读后感?
定义: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范文: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de)奶奶一起向新年的(de)幸福中走去”读完《卖火柴的(de)小女孩》的(de)最后一句,我(wǒ)放下书,重重地(de)叹了一口气,开始想象那一幅幅的(de)画面……
冬天,最寒冷的(de)季节,兴许人们早早的(de)就回到家中,烤火,洗热水澡……吃一顿香喷喷,热腾腾的(de)饭菜。又或许,人们正在装扮圣诞树,收取属于自己的(de)圣诞礼物,唱着圣诞歌,穿上自己漂亮。暖和(hé)的(de)新衣服,打扮得(de)漂漂亮亮的(de),正跳着欢快的(de)舞蹈,欢笑着,甜美的(de)笑容挂在每个人脸上……
然而这一切美好而又幸福的(de)生活,对小女孩来说,只是奢望。她不(bù)敢奢望什么,她甚至连亲人的(de)关爱也没有,她还能奢求什么呢?
她穿的(de)那么单薄,连鞋都丢了,还要继续卖她的(de)火柴。光着脚,赤着在雪地(de)上行走。一步步,不(bù)都是刺骨的(de)寒冷?想想我(wǒ)们,哪个在冬天会穿的(de)这么单薄,让寒冷侵入?又有哪个在冬天不(bù)穿鞋,赤着脚走在雪地(de)上?还有哪个,会在这么寒冷的(de)夜晚,不(bù)好好在家里过年,被父母赶出家门,最后冻死在街头?没有,一个也没有。然而这个跟我(wǒ)们年纪相仿,或许比我(wǒ)们还要小的(de)小女孩,却要承受这么多痛苦!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棉衣,棉鞋,甚至还没有一个疼她,关心她的(de)人,没有一个温暖的(de)家庭……
多么可怜呀!这个小女孩什么时候才会得(de)到属于自己的(de)幸福,什么时候才会有圣诞老人给她礼物,什么时候才会有温暖的(de)家庭,什么时候才会有人关心她?
在那个卖火柴的(de)小女孩生活的(de)社会里,又有多少个跟她命运相同的(de)孩子呢?他(tā)们又什么时候才会得(de)到幸福,得(de)到解脱,什么时候才会开心起来,露出笑容来呢?那些孩子又什么时候才会被人们关心,才会被幸福包围,开心的(de)生活下去呢?
好在,旧社会的(de)阴影已经散去。不(bù)然,就会有更多的(de)孩子死在旧社会这张魔爪下了!
[关于读后感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