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企业长青》有感
读《企业长青》有感
早就买好了《基业长青》这本书,是真如翻译,余利军审校的译文,而余利军是我所熟悉的经济管理书籍翻译者,我看过他翻译的许多管理和营销着作。当我认真翻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书中所写的内容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是我在那儿见过类似内容的书,而是由于自己多年从事管理咨询和企业研究得来的某种感觉与书中内容和发现有了共鸣。
我为我能够跟书的作者有共同见解而感到神奇,因为在管理界,本书的作者据说是很有名气的所谓大家,既然是大家就自然有高见,而我本人只不过是一个僻居于中国的一个小城中的人,见识既不广,水平也不高,名气更不大,但却能有跟这些所谓的管理大师所见略同,可见我运用的这种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的一定的科学性,就是说,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的水平是高是低,名声是大是小,只要你按照那一套方法,用了你自己的勤奋和认真,对收集到的资料和材料用上一定的功夫,去阅读去分析去研究去思考,都能从中找到一些共通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所谓原则或规律了。
坦率说,我也想去搞那样的研究,在中国去搞那样的研究,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中国企业的发展情况抽象地做一个总结,找出别人可以依靠的一些原则和警示,以便他们把企业做得更好更精彩,至少是可以少走弯路。可是,这样的研究在中国太少了,我可以见到的那些研究,总觉得缺少某种深刻性和应有的逻辑力量。而我们的企业界还普遍缺乏对这类研究的支持兴趣。经费上的事情还相对好说,最关键的是企业一般不会对你开放它们的数据和资料,包括允许对它们的人员进行任意的访谈,除非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像凌志军可以比较自如地查阅联想的档案和访谈联想的人员那样。
然而我所说的研究,不仅仅是限于某一家企业的研究,而是至少是像《基业长青》的两位作者那样,去了解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历史和更多的相关人员。虽然中国企业的历史还很短,我们一时还很难根据这么短的历史总结出多少具有长远意义的东西出来,但是,研究总结总比不研究总结要好,思考和研究这类问题的人多总比少要好,把这些问题思考得深刻一些总比思考得太肤浅要好,把这些问题思考得全面一些总比思考得太片面要好。
众所周知,我们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是严重滞后于企业管理实践的,我们的企业管理理论对于我们的企业管理实践远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西方的企业管理理论虽然比我们的要成熟得多,但是,它毕竟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归纳总结出来的体系,用起来还是会有许多水土不服的不便之处,虽然有管理咨询从中进行一些转化和文化根植的工作,但毕竟实际需要做的工作量跟中国管理咨询的实际研究力量对比,悬殊太大了,虽有很多财经记者的加盟,但就对问题研究的深刻性方面并未实际改善多少。
而如果让企业界的管理实践者直接阅读那些西方管理名着,除了在逻辑欣赏上和管理术语熟悉程度上得到慰藉之外,在实践层面上助益毕竟有限。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和研究,更缺乏基于这种文化的管理研究,更不要说基于世界多元文化背景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哲学思考层面的研究了。我们的企业管理实践严重缺乏基于文化的深刻的哲学反思,因而,离成熟还有相当的距离。
我们的企业管理的成熟和老道需要这样的管理研究做支持,需要这样的首先是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管理研究给以支持和指引。这是摆在所有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的人们的面前的任务。不单是管理咨询顾问们和管理学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