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03年高考引发的思考
刘于锋
2003年高考作文材料源于《韩非子·说难》:“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字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幕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作文材料的内容相当简单,但作文要求一“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考生可以认为感情的亲疏和事物的认知有关系,也可以认为没有关系,可以认为感情对认知有正面的影响,也可从相反的方向去立意。
2003年的《语文月刊》(7—8期合刊)上刊登了一百篇高考优秀作文。笔者从这些作文中发现,历史人物和事件、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很多考生钟情的话题。也反映出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对典籍、本知识的发掘能力和驾驭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从内容上看,很多考生选择孔明挥泪斩马谡,有的对孔明称赞孔明严明律法,也有的认为孔明任人唯亲才导致痛失街亭。再有就是以屈原为话题,以孙膑、岳飞、《红楼梦》中的人物为话题。从形式上来看,一方面,不少同学“铤而走险”,采取了文言文的形式,如,河北一考生《谏王》、甘肃一考生的《吊屈原赋》、广东一考生的《与佛对话》等,无不显示出这些学生深厚的古文功底以及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同时也能从感情亲疏和认知的关系入手,很好的把已有的知识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有的考生则选择了独幕剧的形式,如重庆一考生的《孔明挥泪斩马谡》对小说中的故事进行巧妙的改写,结合自己的想象对历史人物进行重塑,既符合剧本的要求由颇有创新,特别是对《三国演义》主题曲的运用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还有浙江一考生《从泪走到血》,副标题是“孙膑访谈手记”,对历史人物进行采访,不可多得,同时,作者的语言又能引人入胜:“梅子煮酒,梅舞氤氲,酒香浓烈,我与孙膑相对而坐……”显示作者功力。再如,安徽一考生的《谁偷了玉坠》则能惟妙惟肖运用《红楼梦》的语言风格,更是难能可贵,“话说宝玉近日从蒋玉菡处得了一个镂空的精致玉坠,甚是喜欢……”
当然,对于这些情况,我们不能排除有些考生会有猜题、押题之嫌,但他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具有思辩性、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作品就是不错的了。
学生水平的提高,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就必然对语文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求的层次性,师对语文资源的开发能力,设置问题情境的能力,以及教师本身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思维的多元化和多维度都要求有新的改观,
有的中学生已经能对《史记》中的《屈原列传》、《商君列传》等有所涉猎,已经能对《三国演义》、《红楼梦》进行娴熟的运用,也能用规范的剧本、采访录等形式来写作,今后的语文教学还是不是必须所有的同学一律用同一个框架去规范呢?是不是可以允许同学之间的不均衡发展呢?对于教师来说,提出问题情境、进行研究性阅读,对语文资源进行更有深度的开发,便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明智选择。一提到屈原,我们马上会认为他是“爱国”的代名词,但在这次高考中,有的考生则能从屈原与楚王关系的亲疏而导致从被信任到被流放的变化来写,另外有的老师能从“路漫漫起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分析出屈原仍怀念被楚王信任时的生活,仍希望能回到公里。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合理,能把它提出来让学生共同探讨,毕竟还是会有所获益的。再如,有的老师从《醉翁亭记》中的“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外还引发出欧阳修“自鸣得意”的深一层意思,接着从古今政绩考察标准的不同、从文中接连二十多个“也”读法的口气中进行探讨欧阳修“自鸣得意”的原因,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角度。
笔者只是从高中生的古代文学掌握程度来窥斑见豹,但希望从这一角度能有所获益。
语文是个丰厚的资源矿藏,教师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引导,逐步提高其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使其学习具有研究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语文资源之间都具有一种对话性,语文矿藏就会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也会得到很大的改观。
作者邮箱:yufengyours@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