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杜甫草堂
游杜甫草堂
在星期天,我和妈妈一起去杜甫草堂做报告。
我们来到了一座古建筑旁,它是一座像塔一样的古建筑。它的最底层有两只狮子,有六根不是圆柱而是长方体的柱子,有六根横梁,一个大门,但是是锁着的,有几个窗户,但都是关着的。屋檐上的瓦片的后面有两个红色的像叶子一样的东西。它的屋檐边上都是像牛角一样的东西有4个。第二层的门也紧紧的关着,只有一扇窗户是开的,也有六根横梁,第二层上面的每一层都跟第二层一样,只是房顶越上面就越小。
我听到导游告诉我们: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龙右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更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
杜甫草堂不仅有塔,还有一个放碑文的小亭子。
这个亭子有5根柱子,从地面到塔的地上一个两级台阶。这些柱子是圆柱形红色的,中间是一个碑文,上面写着“少陵草堂”,其余是什么字我就不认识了,这个石碑的上面一部分是半圆柱,下面是长方体。在几个柱子之间,有几个坐的木蹬。这个亭子上面每一个面都是三角形,有5个面,最上面是一个圆柱和圆珠。上面的盖子全是草,每一面都有,我把它称为“茅亭”。
成都杜甫草堂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在了,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迹,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大公元1500年和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
杜甫草堂规模之庞大竟有300亩的总面积,在杜甫草堂中,我现在知道了“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道理了。
在杜甫草堂中,我知道了杜甫的历史了。
双流县实验小学 六年级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