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园
2000年7月,西安市临潼区孙马村陈王西组村民在挖坑时发现了被命名为k0007号陪葬坑的一处秦代水禽坑,该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外城垣东北角以北900余米处,距秦始皇帝陵封土北边沿直线距离约3000米,与秦始皇陵的封土缘相距近2公里。陪葬坑总面积约为925平方米,呈“f”布局,共出土青铜水禽46只。其中,青铜雁20只,青铜天鹅20只,青铜仙鹤6只。水禽非常规律地分布在水池两边的台地上,有觅食的、小憩的,姿态各异。25号铜鹤的姿态表现的是正在觅食的瞬间,现将它的保存状况及保护、修复工作过程,介绍于下。铜鹤的保存状况该坑为一座平面呈“f”形的地下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根据出土遗存的判断,该坑曾遭受严重的坍塌、焚烧及水浸。青铜水禽多被破坏,同时还有明显的移位现象。其中青铜鹤的破坏、移位现象最为突出。25号青铜鹤出土时移位明显,该鹤被移至i区过洞中部与ii区过洞相衔接处,更有甚的是,还有一件铜鹤的腿部被搬移至iii区过洞的象征性的河道中央。这与人为的搬移当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推测青铜水禽的移位与破损有一定的人为因素参与。局部变形较大,表面彩绘遗迹存留较多,喙部、颈部及羽毛部残断,脚踏板保存较完整。由于该鹤保存历史信息较多,我们对它的修复和保护采取了严格的措施。现就该器物的修复前的现状做一描述。(见照片一) 头部:整个头部被土垢覆盖(白色彩绘与土质混合在一起),喙部残断(其中上喙部总长19cm,在距后部6.5 cm处断开,下喙部总长19.5 cm,距后部5.6 cm处断开),眼部(锈蚀严重,导致看不清它的棱角)及头顶有膨胀性腐蚀。除头顶部的少量红色彩绘外,头部其它部位多为白色彩绘。锈蚀以深绿锈、粉绿锈为主,杂有膨胀性锈蚀。鹤的喙部还衔着一个青铜制成的虫子,虫体清晰,有少量绿锈及膨胀性腐蚀,全长6.5cm。头内有范土,下喙部为实心,有气泡。(见照片二) 颈部:颈部断裂,表面的白色彩绘与土质混合在一起,断残出可看出内部的范土,表面有15处砍斫痕,(见照片三、见图一)有少量的绿锈,黑色物,断面有粉绿绣。身部:身部完整,表面和羽毛通体饰白色彩绘并附着有黑色木炭和土垢痕迹,表面多处有膨胀型的腐蚀,羽毛处为少量的粉绿锈,身、颈部相连接处有奢块,羽毛多处残断,表面彩绘羽毛纹路拟真化。 腿部:两条腿为实心,全部残断。表面有白色彩绘,土质和绿锈混合在一起,多处有泡状锈,一支腿折断变形。 脚部:左脚与脚踏板脱离,右脚紧紧的贴在脚踏板上,在两只脚的表面白色彩绘与绿锈及土垢混合在一起。左脚缺后脚趾和前脚趾的前部。脚踏板:保存完整,整体被土垢覆盖,背面有植物印痕。针对以上的病变及保存状态,分别用不同的彩色铅笔绘出不同的病变图。一、修复前的分析工作1、x光片 拍摄了头部、颈部、腿部及脚踏板的x光片,仅在颈部发现有补块痕迹。2、原始金属材料成分分析 通过对该青铜鹤进行取样分析,从而确定出其金属合金的组成成分。半定量分析发现该金属合金为锡青铜,其中锡的含量大约为7—8%,及微量的铅(含量低于0.3%),其他的物质成分分别为:在样品p7t1 3/02中含铁大约0.4%;在样品p7b12-003中含少量的锌,低于0.7%。3、彩绘层的物质成分分析青铜鹤表面依然残留大量的彩绘,我们选取了三个来自于鹤翅膀上的羽毛白色样品(b-003/02,p7b25-005,p7b25-008)来进行实验观察。调查显示的结果表明:白色颜料样品,其主要成分为骨白,在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观察,骨白的结构非常清晰明显。4、锈蚀产物分析 我们抽取了样品上不同的锈蚀产物进行分析,各样品成分及含量不同。分析结果表明金属表面上红色的锈蚀层主要为氧化亚铜,其上有不同的铜盐层。有时可以发现碳酸铜(石青),绿盐铜矿,副氯铜矿,氯化亚铜矿和水硫酸铜,及蓝辉铜矿(硫化铜)。这些锈蚀情况的出现取决于青铜水禽所处的环境。二、制定修复方案1、修复保护的工作的原则“修旧如旧”的原则。
[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