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的收获
我不想让学生作为我试教的牺牲品,所以,我不太喜欢试教,而总希望能一气呵成、一步到位,尽可能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一次性地融入到课堂中,用自己真实的感受去教。但话又说回来,对于学生来说,我们日常的课每一堂都成了试教,因为新,因为没有预演,也就只能算是尝试。 我还是试教了,是希望能给别人体面的感觉,让自己有流畅的错觉。这次教的是《慈母情深》,是在五年级大班中教的,感觉还不错,尽管是下午,尽管人数多,但他们的配合还很不错的,在理解上面也都比较到位。这让我感觉也对得起他们,不致于误人子弟了。于我,则是得到了不少的启示。收获之一便是有了大致的时间感,这堂课我是一点不拉地按教案一步步走下来的,因而真实地体现了全部完成所需的时间,结果用了55分钟,已超出课堂15分钟,尽管学生学得认真、听得仔细,感情也较投入,也没有影响其它的课,但我觉得这堂课还可以精炼,还有不少地方我自己接得不够快,对步骤程序不够熟悉,有不少依赖了设计文本的东西阻碍了生成时的简约。还有一部分内容则是可以砍掉的,便只需去掉了。 其二是碰了壁。原本自己觉得很得意的设计没想到却破坏了整个效果,比如原想让学生在噪声里体会那种对话的困难和嘈杂的一段,却没料学生却走不进去,有个别竟还觉得对话分角色时称呼的好笑,有不少人走了进去,却没有将对话读好,不是太乱,就是没有大声地“喊”。当然,这跟音响设备不能放出震耳欲聋的噪声有关。 其三是发现了自己意外生成的能力。原本设计上的缺陷没有在设计时发现,却被我在课堂上自然地完美地演绎了,那些粗糙的东西在我的课堂现场里被自己还算不错的语言平滑地带过了,这不能不让我自己也感叹起来。我殊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在课堂上有这样的应付能力和即时生成能力。 其四,还是要谈自己准备的不足。生疏总是通病,这不仅是备课的生,而且是对课文理解的生。上课的时候,我总在寻找打动自己的那些情感,却怎么也找不到,我很奇怪:为什么在我一看到这篇文章时就有的那种感动,到现在越来越淡,甚而没有了呢?我也简直不敢想像连我自己都没有感动的情况下,我还怎么去感动我的学生。这生疏当然还体现在对设计的熟悉上,自己设计出来的东西,自己也还得记清楚几个步骤,更重要的是需要根据现场情况不断地作及时调整,这样才能让自己在课堂上感觉真正是在上课,而不是在做课。 试教之后,生成的感觉还不错。 (时200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