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成语解释:傅:教导;咻:喧闹。一个人教导,众人吵闹干扰。比喻不能有什么成就。
成语举例:古人有言,一傅众咻,终归无效。(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九十八回)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谜面:最差劲的教学环境
战国时期宋国大臣戴不胜向孟子请教如何使宋国国君学好为国家多办一些好事。孟子打比方说如果让楚国大夫学齐国话就应该请齐国的老师,而且把他置身于齐国的环境中去,不能给他一个一傅众咻的环境,那样就是想学也学不好。
读音:yī
[yī]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 纯;专:专一。一心一意。 ◎ 全;满:一生。一地水。 ◎ 相同:一样。颜色不一。 ◎ 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织。 ◎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一算。试一试。 ◎ 乃;竞:一至于此。 ◎ 部分联成整体:统一。整齐划一。 ◎ 或者:一胜一负。 ◎ 初次:一见如故。 ◎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7”。
读音:fù
[fù]
辅相:太傅。少傅。 ◎ 教导:“傅立德义”。 ◎ 教导人的人:师傅。 ◎ 附着,使附着:傅粉。 ◎ 姓。
读音:zhòng
[zhòng]
许多:与“寡”相对:众人。众多。众矢之的。芸芸众生。 ◎ 许多人:大众。群众。民众。众口铄金。众目睽睽。众叛亲离。众擎易举。
读音:xiū
[xiū]
〔咻咻〕a.象声词,形容喘气的声音;b.象声词,形容某些动物的叫声。 ◎ 吵,乱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