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穴 shàng xīng xué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上星穴 Shàng xīng(DU23)为督脉经穴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解剖:在左右额肌交界处;有额动、静脉分支,颞浅动、静脉分支;有额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面赤肿,鼻渊,鼻出血,鼻痔,鼻痈,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疟疾,热病。
人体穴位配伍〗配合谷穴、太冲穴治头目痛;配丘墟穴、陷谷穴治疟疾;配大椎穴治鼻中息肉、面赤肿、口鼻出血不止;配水沟穴治癫狂;配印堂穴、素髎穴、百会穴、迎香穴、合谷穴、曲池穴、列缺穴、支沟穴治酒渣鼻。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别名:鬼堂穴,明堂穴,神堂穴。
穴义: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蒸升。
名解
1)上星。上,上行也。星,指穴内的上行气血如星点般细小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蒸升。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穴为缓慢蒸升之状,上行气血如星点般细小,故名。
2)鬼堂。鬼,与天相对,此指穴内气血为阴性水湿。堂,聚散之所也。鬼堂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阴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温热水气,至本穴后,因散热冷缩而化为阴性水湿,故名鬼堂。明堂、神堂穴名意与鬼堂近同,明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明处,神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由本穴外散头之各部,小部分吸热后循督脉上行。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读音:shàng,shǎng
[shàng,shǎng]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上。上边。 ◎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古。上卷。 ◎ 等级和质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 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车。上升。 ◎ 去,到:上街。 ◎ 向前进:冲上去。 ◎ 增加:上水。 ◎ 安装,连缀: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 ◎ 涂:上药。 ◎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上课。上班。 ◎ 拧紧发条:上弦。 ◎ 登载,记:上账。 ◎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上。桌上。组织上。 ◎
读音:xīng
[xīng]
天文学上指宇宙间能发光的或反射光的天体;一般指夜间天空中发光的天体:星球。恒星。行(xíng )星。卫星。披星戴月。 ◎ 细碎的小颗粒东西:火星儿。 ◎ 秤等衡器上记数的点:定盘星。 ◎ 军官衣领上的徽记:五星将军。 ◎ 形容夜间:星行。星奔。 ◎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星宿。 ◎ 像星一样排列,分散:星星点点。 ◎ 喻某一方面新出现的杰出人物:影星。歌星。 ◎ 古代妇女面上所饰的花点。 ◎ 以星象推算吉凶祸福的方术:星术。星相(xiàng )。 ◎ 原子核物理学上指高能粒子射入核乳胶或
读音:xué
[xué]
洞,窟窿:孔穴。石穴。穴居。穴隙。龙潭虎穴。 ◎ 人体可以进行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干经过的地方:穴位。 ◎ 旧艺人称在市场或广场上表演时所占的一块地方:掌穴的(指地主或班主)。走穴。穴头。 ◎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