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不讲政策 - 简介
不问不讲政策是指美国政府规定如果同性恋未公开性取向,就可以参军,但如果现役军人公开同性恋性取向,就会被开除军籍。该政策由比尔·克林顿政府1993年推出。自1994年生效以来,大约1.4万名同性恋军人因性取向公开而不得不脱下军装。美国国会参议院2010年12月18日同意解除军人同性恋禁令。
不问不讲政策 - 背景
2007年9月26日,华盛顿。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在国会山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预算的讨论会议上,提到军队同性恋是应该禁止的。这当即引起了“粉红标志”的同性恋组织的反对。
该政策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空语境与历史脉络。美国军队与同性恋关系由来已久。早在独立战争期间就有美国军人因鸡奸而被开除,只是与此相关的政策到了20世纪才发生了变化。1916制定的《战争法案》含有禁止军队同性恋行为的条款。二战期间划分更为详细,被贴上同性恋标签的都被视为精神错乱。一个社会的道德、法律和社会意识形态更新相比经济基础的变化总会有些滞后,但肯定也不是遥遥无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国内人权运动等大气候影响,加之同性恋群体组织得当等因素,美国同性恋权利逐渐得到公众认同和支持,随之军队同性恋政策也逐渐松动。冷战后期,这一话题才成为政治选举、总统演讲和民意测验的热点和焦点。尽管如此,自从1993年以来,因同性恋而被开除的军人超过13,000名, 9·11后军队迫于战争压力因同性恋开除的人数锐减,每年保持在600人左右,美军中歧视同性恋现象仍然很严重。
不问不讲政策 - 定义
“不问不讲”政策源于1993年克林顿总统签署的国防授权法。其全称是“不问不讲不查”(Don’t Ask, Don’t Tell, Don’t Pursue)。“不问”是命令军队不要询问军人的性取向;“不讲”是只要军队中的同性恋不主动表示他们性倾向,军官就不会揭露他们;“不查”确立了启动调查程序的最低限度。后来又增加了“不扰(Don’t Harass)”,它确保了军队不以任何理由骚扰和暴力反对军队中同性恋服役人员。
不问不讲政策 - 解除历程
支持同性恋权利的奥巴马和国会中的民主党领导人希望废止这部1993年开始实施的法律,并推动国会立法废止军工同性恋相关条例。
2010年5月27日众议院通票通过废止该条例,但在共和党议员的阻挠下参议院9月的投票没有通过。根据美国三权分立原则,联邦地区法院的裁决使奥巴马处于两难的境地,因为裁决意味着该法律违宪,联邦政府要么执行裁决,要么推翻裁决。联邦政府如果执行裁决有两条路,一个是推动国会废除该政策,参议院9月表决中已经表明不可能;一个是通过行政命令来废除该法律,但这会激化与共和党关系,在中期选举的微妙时刻,奥巴马不会冒这个险。
加利福尼亚州联邦法官弗吉尼娅·菲利普斯2010年9月以违反宪法为由禁止军方继续执行“不问、不说”政策。美国政府随后提起上诉,理由是立即取消这项政策可能影响海外美军士气和凝聚力。上诉法院宣布暂停执行菲利普斯的裁决。
联邦政府如果不执行裁决就意味着联邦政府的司法部必须提起上诉,让上一级法院推翻裁决。联邦地区法院的裁决从10月12日开始生效,因此在裁决没有被推翻的上诉期内联邦政府必须执行该裁决,所以五角大楼宣布在此期间,暂停执行该政策。奥巴马政府走了不执行裁决这条路,让美国司法部14日提请上诉,18日菲利普斯拒绝了司法部要求暂缓执行裁决的建议。20日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裁准支持美国政府的请求,中止下级法院的裁定,暂时维持“不问不讲”政策。至此该政策争执暂告一段落。即便如此,奥巴马政府也陷入了两难境地,即他将继续维护一个本身反对的法律。
该政策争执从一个角度透视出美国当前的政治生态。首先是总统、国会与联邦法院三权的分立与共享。其次是两党政治。民主党支持军中同性恋,而共和党反对,认为这破坏了传统家庭的价值观念,也影响军队稳定和战斗力。因此当年克林顿总统提出废除军中同性恋就受到国会中共和党人和军方的反对,在妥协的基础上才产生该法律。奥巴马总统也支持解除军中同性恋,并推动国会废除该法律,但跟克林顿一样无功而返。不仅如此,同性恋是民主党人的票仓,关涉到选举政治。目前奥巴马的行为已经激怒了美国同性恋群体,他们发誓要在中期选举中报复民主党。不过也有部分同性恋认为,即使让共和党赢得选举,他们的日子更不好过。10月26日,为了挽回同性恋群体,奥巴马接见了同性恋团体代表。
美国国防部2010年11月30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允许同性恋军人公开性取向后继续服役,不会影响美军战斗力。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当天发表声明,敦促国会尽快废除多年来针对同性恋军人的“不问、不说”禁令。
2010年12月18日,美国国会参议院同意解除军人同性恋禁令。
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支持废除这项政策,但同样强调不能“一蹴而就”。
他说,美国正处于两场战争中,如果要取消同性恋禁令,应避免对海外美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做好充分准备,让公开同性恋性取向的军人融入军队。
不问不讲政策 - 折射出的文化斗争
该政策争执折射出当前美国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文化战争。所谓文化战争是因道德标准不同而产生的政治、社会对立,这种对立常伴随的结果是某种文化或道德标准体系凌驾于其他道德精神之上。他们不是可以随意改变的态度,而是基于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是依附者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团结感的源泉。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各种文化争奇斗艳,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形成了特有的大熔炉。文化冲战争早期都发生在圣经文化领域内,议题包括教义、礼仪与宗教组织等。今天文化战争造成的政治分裂已经与神学或教会关系不大,而是根源于不同的道德观,即如何安排我们的生命,如何与他人相处,美国人该是怎样等。因此,当前文化战争比如堕胎、同性恋、大众教育等都可以追溯到道德权威这个根上。美国奉行文化多元主义哲学,道德判断的标准因人而异,这导致人们秉持的道德权威在基础上相互排斥,文化战争的鸿沟越来越深,使得以往美国的分裂显得小巫见大巫。 当前美国文化战争大致分为两派:进步派和正统派。进步派倾向于根据当代生活盛行的假定,重新构筑历史上信仰的象征。换句话说,进步派强调的不在于道德这个根源是什么,而在于根据个人经验和或科学理性来重新诠释这个根源。拿同性恋作为例子,有人重新诠释圣经,支持同性恋行为;有的人引述圣经指出同性恋行为不道德,军队同性恋争执只是道德观分歧的一个表象。不论道德权威的传统根源是圣经、教皇宣示还是犹太法律,对人的生活都不再有完全的或主导的约束力,相反,道德权威的约束力常在于个人经验或科学理性,或是这两者之一与某个宗教、文化传统的对话。正统派尊崇外在的、超越世俗的道德权威,立志遵从自然法则,认为这些在作用上与道德权威一致。很多人都把这种争论归结到政治层面,然而这只是表象,其本质是文化的歧见。政治问题可以妥协,最终的道德理想是不能妥协的。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美国那么多看似无聊的话题却在政治上挣得不可开交,且无法得到根本解决的根源。 军队同性恋折射的是美国文化战争的侧面,同时又关涉到美国当前的国际反恐战争。五角大楼关心的是这条禁令的解除对当前国外的作战部队到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是否影响到作战部队的情绪和战斗效果。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国内的文化战争与国际反恐的军事战争对接在一起。这两场战争不仅是帝国内部自由主义过渡和国外军事过渡扩张的结果,更关系到帝国的未来。
读音:bù
[bù]
副词。 ◎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读音:wèn
[wèn]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问。问答。问题。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问津。质问。过问。 ◎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候。问长问短。 ◎ 审讯,追究:审问。问案。唯你是问。 ◎ 管,干预:概不过问。 ◎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问他借几本书。 ◎ 姓。
读音:jiǎng
[jiǎng]
说,谈:讲话。讲叙。 ◎ 把事情和道理说出来:讲说。讲学。讲武。讲演。讲义。讲师。讲坛。 ◎ 注重某一方面,并设法使它实现:讲求。讲团结。 ◎ 和解:“而秦未与魏讲也”。 ◎ 商量,商议:讲价儿。讲条件。
读音:zhèng,zhēng
[zhèng,zhēng]
治理国家事务:政治。政府。政党。政权。政纲。政策。政令。政绩。政见。政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政局。政变。参政。议政。 ◎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政。邮政。民政。 ◎ 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家政。 ◎ 姓。
读音:cè
[cè]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 ◎ 鞭打:策马。鞭策。 ◎ 激励,促进:策动。策勉。 ◎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策。 ◎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策论。策问。 ◎ 杖:策杖。 ◎ 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 ◎ 计谋,主意,办法:上策。献策。决策。政策。策划。束手无策。 ◎ 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 ◎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