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综合症是指随着中国一线城市的快速发展,房子、工作、户口、教育等问题成了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外省市年轻人所不能承受之重。曾经的优越感、归属感、安全感齐齐消褪,都市光环黯然失色,压力大、强度高、焦虑多一同抬头,“乡愁综合症”暗流涌动。在这种一线城市中的“乡愁综合症”,不仅仅是一种‘症状’,更是一种情绪。
产生原因
城市在左,家乡在右
房价
房价远比工资涨得快的今天欲望与现实冲撞中被扭曲的人性。不是高房价绑架了我们,而是资本时代欲望不断被激发、现实却永远得不到满足,让人本身近乎歇斯底里的病态。按照2010年2月的房价计算,买一个90平方米的房子,在广州平均需要107.7万,在北京需要169.5万,而在深圳则需要217.8万。同期一家网站对广州白领的生活状况调查显示,2000—4000元是广州白领比较主流的工资水平。收入略微向高估计,如果按照税后5000元实收的月薪,一年的收入6万计算,不吃不喝,在广州工作18年后可以购买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但在北京需要28年,在深圳需要36年。
身份歧视
2010年3月,有一对夫妻最近在申领结婚证时遇到了麻烦,人才市场上要求婚后户口必须迁出,但房子竟然不能 落户。就在两个人还在为户口忙碌的时候,她怀孕了,孩子的身份又立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另一个朋友,小孩4岁,接近读小学的年龄,户口依旧难落到广州,难以享受公立的义务教育。
压力
工作节奏过快和工作强度过大也严重地伤害着都市青年人。调查显示,近八成白领饮食、睡眠没有规律,每天感觉比较疲倦;而主流城市白领处于过度疲劳状态的接近六成,35—50岁的高收入中年白领群体机体老化速度较快,“生理年龄”超龄趋势明显加快,平均超过“自然年龄”10年左右。
经济对身体的伤害是一个方面,对心理的伤害是另一个方面,焦虑和抑郁频频骚扰新移民。不少人形成习惯性的焦虑症。在中国一线城市高压生活的映衬下,白领们谈论中的中小城城市的生活,总不免多了一层田园美感。
矛盾心理
80后开始逃离北上广
发展机会少
京沪深穗白领的工作压力和强度均高于其他城市,15%的白领感受到“工作耗竭”的状态,68%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工作压力相关的身心症状。如果说逃离北上广,仅仅是离开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级都市,转到珠三角、长三角或者环渤海经济区这些地方去发展,也许还有几分可行性,但是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去内地和边疆发展,则基本上行不通。行不通不是因为害怕艰苦,迷恋大城市,而是那些地方大体上没有发展的空间。一个非常明白的事实是,无论什么人,要想在市场上找机会,还得去发达地区,不仅农民工打工如此,大学生打工也是如此。
再上升压力
而事实上,很多的新移民已经无法再返回那个曾经熟悉的都市和乡村,不管他目前如何艳羡和渴望。回去的“面子和尊严”倒在其次,就职业空间而言,回家重新发展又将面临自己同龄人为领导的晋升“天花板”。被经济大潮挟裹抛起又被经济大潮抛离的一代“人才”,就这样不得不面对着“回不去”的尴尬。
下一代教育
现在中国集全国之力,建设这几个大城市,维护这几个大城市的运转。以至于大部分的资源和机会都被集中到了那几个大城市里,挤出效应下,二三线城市里的机会少的可怜。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民谚:城市像欧洲一样,农村像非洲一样。即使回去了,到了下一代,他们依然也会面对同样的困境。为了寻找更多的机会来到大城市,但是却因为同样的原因陷入是否回去的挣扎中。
解析
理想
自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与其劝青年别去大城市,不如想想怎样让我们的城市更适合人们生活。现在几乎中国最优秀的资源,都被集中到了那几个大城市里。就业、行政、教育资源等都被少数的城市挤占。而这必然造成国人趋之若鹜,因为只有到了大城市里,才能享受到那些便利。可是,当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大城市的时候,却看到城市的管理者们紧闭大门,甚至把门槛提得很高很高。虽然他们占用了绝大多数的资源,但是并没有容纳下绝大多数人的理想。
坚守
城中村内环境虽然不好,但是它们拥有让人不可抗拒的优势——低廉的价格,因此城中村自然成了许多收入微薄的外来人员最佳聚居地。随着推土机进入各村的时间越来越近,“蜗居”在此的外来人员不得不为自己另寻出路。他们在此工作不仅养活自己,而对于这个城市,意味着他们正在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所有的力量。但是在没有相应廉租公寓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他们到哪里坚守呢?
尊严
生活条件差一些,工资收入低一些,这些困难都不足以让人们退缩。但是,倘若一个城市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动辄对外来人员刻意抬高就业门槛,这将轻易地击败他们的信心底线,使他们不得不黯然面对灰色的人生。关键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要结婚生子,孩子要上学,父母要看病、养老,未来又在哪里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让生活变得更幸福、尊严,这恐怕远非转变一下就业观念、调换几个就业场所能实现的。
记者调查
2010年逃离北上广蔚然成风
流动
“毕业回乡的同学风生水起,自己倒在外面看不到出路”
记者在西部的调查中,发现农民工返乡潮开始出现,很多人结束打工生活选择“回家乡发展”。然而,在一些一线城市,“回乡发展”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农民工的层面,也开始席卷都市新移民的白领阶层。
日前,记者的朋友郑婷前来辞行,决定辞职回老家发展。
她三年前毕业的时候,汕头有一份公务员的职位等着她,但面对大都市的诱惑,她最后选择留在广州。尽管随后换过几份工作,但工资总在三千左右徘徊,租一个小屋,过着不算宽裕的都市单身女孩生活。
郑婷说,从2年前开始,每次换工作都在想需要不需要回去发展。今年回家感触很深,之前一起毕业回家的同学已经开始混得风生水起,小日子过得不错,反观自己倒在外面看不到出路,考虑再三,就决心回家了。
郑婷只是一个个案,却折射着新广州人内心的踌躇和现实中的尴尬。正如经济学理论中说的,任何现象都有其背后的经济学动因,“回家发展”必然有其社会的大经济变革的力量推动。郑婷给广州留下的背影,投射的则是经济大变革导致个人生活变化的缩影。
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内陆,落后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迅速跟进,很多中小城市跟一线大城市的生活差距逐渐拉小。两相比较之下,大城市生活的压力和艰辛显得尤其清晰,勾动了大都市闯荡的人们那根思乡的神经。
这种乡愁在新移民群中的滋长,在同乡聚会的餐桌上热议,一旦获得等同的工作机会,甚至变卖已经购买的房子,离开曾经打拼的都市回家乡发展。
而那些刚毕业、等待在城市立足的年轻人,则更没有羁绊,在艰辛的现实下面出现了“临时看看随时走人”的态度观望。
而这其中被称做“蚁族”的一群,则因生活在大都市边缘,更倾向于“爬离”大都会。在本报关于广州“蚁族村”的调查中,化名“七夜”的年轻人用那句诗意而有点伤感的话感慨:“在这个世界上,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里,而是你正朝着什么方向移动。”而他的方向,已经朝着某个二线城市,安家落户。
这种现象不仅仅只出现在广州。
在北京,我们的媒体朋友讲述了在北京生活了12年的白领余娜的故事,她在2009年底举家“逃离”北京迁往成都,她将中产人群逃离一线大都市归结于,户籍制度、房价畸形、区域经济不平衡等因素。
记者的同事小吴2006年从南京大学毕业。春节前后,在朋友圈里,她已经连续收到七八条朋友离开大城市返回二线城市的消息,这之中有在北京工作的,有在上海工作的,有在广州工作的,也有在深圳工作的。
迁徙
从当年的“百万大军下广东”到如今的“回乡发展”
从经济观察者的眼光来看,这股潮流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以背井离乡的移民生活的一次再审视,是对改革开放带来人才跨区域流动的一次大规模反思,是对“经济潮流挟裹人生变迁”的一次“反攻倒算”。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结束整整20年,伴随着“分配工作”和“铁饭碗”制度的打破,中国经济在沿海地区出现了长足的发展,各种人才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一场席卷全国范围内的人才流动革命从东到西席卷整个中国。
“出去闯荡”一时成为从民工到大学生的时髦词汇,“百万大军下广东”、“闯深圳”、“闯珠三角”、“闯长三角”……一时间,哪里的经济最热,人才就流向哪里。
最初的流动是下海经商,从政府流向企业和个体开发户;接着是“打工潮”的形成,农民工从西向东大规模流动,春运随即出现并且给铁路日益形成巨大压力;最后的流动则是大学毕业生层面的闯荡,落后地区的毕业生纷纷离开养育自己的故乡去大城市发展。
以记者的家乡陕西商洛市商南县为例,1999年与记者一同毕业的大学生,绝大部分全留在大城市发展,分配回商洛的15个大学生,在第二年内走了14个,“硕果仅存”的一个留在烟草局。
人口流动的顶峰,是整个社会对现实桎梏的不满和浪漫闯荡精神的雄起,而这也挟裹青年人背离现实、背叛稳定既成的生活去异乡冒险:北京的人不愿意生活在北京,广东的人去了上海,而上海的人去了深圳。
人才的大规模流入引起一线都市人口的飞速扩张。一个个“新城”拔地而起,接纳落后地区相继而来的新移民。在这背后,人口的积极流动也将“人口红利”带给了沿海和大都市,制造业、服务业、第三产业都相继启动,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其间,人口流动带动大都市地产业的长足发展颇为引人瞩目。
以广州华南板块为例,就有数十家能容纳十万计的大型楼盘,其间外地人口占了90%以上,容纳了数百万的从全国各地而来的高知识白领人口。
但是这一切在2005年以后出现了转机的新苗头,那些曾经背井离乡的人发现,自己曾经背叛的城市和乡村或许更适合人生活和居住,而自己以背井离乡为代价换来的都市生活却依旧平实而艰辛。
于是,对比“比”成了羡慕,羡慕“转”成了思念,而思念在亲情的发酵中逐渐形成乡愁,乡愁在经济的推动下变成行动。特别是在2006年2007年楼市价格一路高攀之后,“回家”蔚然成风。
而这,是不是又一次人口迁徙的信号?
网友热议
网友山中一民:因为房,多少有情人难成眷属;因为房,多少人放弃工作。房成了人们心头永恒的痛。
网友只爱木木:曾经,乡愁只是一张火车票;现在,乡愁成了一纸合同书、一张房产证……年轻人的理想,就埋没在这里头。
网友赤脚路人:埋怨大城市的房价,所以向往小城市;埋怨大城市的身份歧视,所以向往小城市;埋怨大城市的压力,向往小城市的悠闲。
网友石马:并非以形为役,并非不愿归去,只是原来的故乡还能接受我们吗?现实让我们进退两难。
网友abcdneng:“乡愁还不是最主要的,面子才是最主要的,如果我们能跟乡亲多多交流,让他们明白出门在外的苦与乐,如果我们的父辈能够开化一点,如果所谓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不为小部分人所演绎,如果故乡能够拥有更多少的各种资源,如果我们的社会不是那么有特色,我们也许不用乡愁。”
网友puyd :“如今大部分人开始麻木了,就像掉进井里面的老鼠一样不停往岸边爬,但又抓不住什么,虽然自己已经很努力但是最后自己还是这么都得不到,要么死亡,要么把自己变成水老鼠,整体喝水度日,到最后还是死去。结果都一样,无声无息的死去,就像没有活过一样。”
网友春晓鸟语花:“头发斑白,情归何处?离开校园奔波半生,情以何堪?于家不孝,于己愧对妻儿老小,单一记挂集体户口是往年的梦,如今没房子、没田地、没积蓄,收入水平只能维持在每天的开支上,望乡是心中的结,《离家的孩子》唱着《雁南飞》声声催,直把心揉碎。”
读音:xiāng
[xiāng]
泛指小市镇:乡村。穷乡僻壤。 ◎ 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家乡。故乡。乡井。乡里(a.家庭久居的地方;b.同乡的人)。乡党(乡里)。乡试。 ◎ 中国行政区划基层单位,属县或县以下的行政区领导。
读音:chóu
[chóu]
忧虑:忧愁。愁苦。愁楚。愁烦。愁虑。愁郁。愁闷。愁容。愁绪。借酒浇愁。多愁善感。
读音:zèng,zōng
[zèng,zōng]
总合:综合。综括。综述。综览。综核名实(综合事物的名称和实际,加以考核)。错综复杂。
读音:gě,hé
[gě,hé]
闭,对拢:合眼。合抱。珠连璧合。貌合神离。 ◎ 聚集:合力。合办。合股。合资。 ◎ 不违背,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应或相符:合格。合法。情投意合。 ◎ 应该:合该。合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 ◎ 总共,全:合家欢乐。 ◎ 计,折算:合多少钱。 ◎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5”。
读音:zhèng,zhēng
[zhèng,zhēng]
病,病状:病症。症状。症候。不治之症。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