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ì bō zǐ
简介
四拨子在海淀和昌平的交界,具体位于清河小营往北800米左右,是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中心部。
相关传说
因为四拨子名字由来已久,名字来历已无法考证,只能从一些相关传说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主要传说主要有以下三种。
1、在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的时候,明英宗在其宠信的太监、蒙古部瓦剌的内奸王振的鼓动下,出兵五十万御驾亲征,在山西大同土木堡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在兵部尚书于谦的支持,及皇太后的授意下,留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钰继位,即明代宗,年号景泰,北京有名的工艺品景泰蓝即名于此。
后来朱祁镇被放回北京,发动了一场“夺门之变”,重新夺回了皇位,随即废景泰帝为王。病中的朱祁钰,气恨而亡。朱祁钰死后,朱祁镇使尽花招,假装要将朱祁钰葬到十三陵区,背地里买通了杠房、杠夫,借口棺材太重而频繁地更换杠夫。杠夫换了一拨又一拨,这就是北京郊区“二拨子”、“四拨子”名字的来源。最后棺材停留在路途中的一个关帝庙里,这就是今天的“回龙观”名字的出处。
2、第二种和第一种有点类似,都是由换杠夫由来的。
皇帝是要坐轿的,从十三陵到德胜门,抬骄的共分六拨人,每到一个地方就换一拨,这就样一拨子、二拨子、三拨子、四拨子乃至六拨子村名,自然就来了。
3、四拨子”乃是“四小组”:四拨子位于八达岭高速路西侧,临近西三旗,此地为明代巡逻护军的值班处,“拨”相当于一个小组或小分队的意思。
明朝永乐皇帝将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后,便在昌平沙河镇附近建起了一座行宫,作为皇帝巡猎和到天寿山(十三陵)谒拜皇陵停留之用。嘉靖皇帝在位时,给该宫御赐“巩华城”。为了保证他出行的绝对安全,还在巩华城设立一个专门的“安全保卫机构”——“巩华城汛地”,并在“汛”下面设立“拨”,也就是在皇城到巩华城沿线设立众多的巡逻护军的哨所,以防不测。御旨颁下不久,就开始从“巩华城”由北往南一线设立了头拨、二拨、三拨、四拨、五拨等。每个“拨”驻有十余名明军,并设有烽火台和火炮,其火炮除有杀伤功能外,还有报警作用。“四拨”是众拨中最大的一个,传说明末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大军向北京包围过来时,众巡逻护军便吓得四下而逃,于是起义大军在此驻扎。一天李自成登上“四拨”的烽火台上指着皇城的方向骂道:“崇祯老贼,大明的天下就要属于我们了,看你还能活几天?”接着与部下商议攻打北京城的战术,第二天就去攻城了。从此“四拨”里再也没了巡逻护军,只留下一个地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村子。时间长了,人们就把“四拨”叫成了“四拨子”。
读音:sì
[sì]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四方。四边。四序(即“四季”)。四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四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四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 ◎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读音:bō
[bō]
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动或挑动:拨动。把钟拨准了。拨冗(推开繁忙的事物,抽出时间)。拨云见日。 ◎ 分给:拨发。拨款。拨付。 ◎ 治理:拨乱反正。 ◎ 掉转:拨转马头。 ◎ 量词,用于成批的,分组的:分成两拨儿。
读音:zì,zǐ
[zì,zǐ]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 )。棋子儿。 ◎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