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名词解释:
分子式CCl4。常温下为无色液体;熔点-23℃,沸点76.8℃,密度1.5867克/厘米3(20℃)。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乙醚和氯仿。
四氯化碳 - 理化性质
分子式CCl4。常温下为无色液体;熔点-23℃,沸点76.8℃,密度1.5867克/厘米3(20℃)。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乙醚和氯仿。它能溶解脂肪、油、树脂及某些油漆。四氯化碳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是非极性分子。它具有化学惰性,在一般情况下不助燃,与酸和强碱不起作用。它对某些金属(如铝、铁)有明显的腐蚀作用。
四氯化碳 - 常见反应
在这些金属存在时,四氯化碳会在常温下逐渐被水分解:
CCl4+2H2O─→CO2+4HCl
在加热下,四氯化碳与氟化银、溴化铝或碘化铝反应,分别生成四氟化碳、四溴化碳或四碘化碳。在微量氯化氢存在下,四氯化碳与高氯酸银AgClO4作用,产生爆炸性化合物Cl3CClO4。四氯化碳与过热蒸气作用,产生光气:
CCl4+H2O─→COCl2+2HCl
四氯化碳可由氯气与二硫化碳在硫化亚铁或三氯化铁等催化剂存在下加热反应制取:
四氯化碳主要用作溶剂和灭火剂,也可用于生产氟利昂,在医药上可作麻醉剂。
四氯化碳 - 四氯化碳与细胞生物学
由于四氯化碳几乎不溶于水,能溶解脂肪、油、树脂及某些油漆。在早期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当中,四氯化碳作为一种脂的溶剂存在,细胞经过四氯化碳的处理,细胞膜上的磷脂会被溶解下来。在最初研究细胞膜的物质组成过程中,通过四氯化碳抽提细胞膜的脂类成分来进行研究。
读音:sì
[sì]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四方。四边。四序(即“四季”)。四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四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四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 ◎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读音:lǜ
[lǜ]
一种气体元素,味臭有毒,可用来消毒,漂白。
读音:huà,huā
[huà,huā]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化。分化。僵化。教(jiào )化。熔化。融化。潜移默化。化干弋为玉帛。。 ◎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化缘。化斋。 ◎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化。绿化。 ◎ 习俗,风气:有伤风化。 ◎ 特指“化学”:化工。化纤。化肥。
读音:tàn
[tàn]
一种非金属元素,无臭无味的固体。无定形碳有焦炭,木炭等,晶体碳有金刚石和石墨。冶铁和炼钢都需要焦炭。在工业上和医药上,碳和它的化合物用途极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