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屋 -介绍
在重庆江北区鱼嘴镇川江实验小学,有一间特殊的女儿屋,在女儿屋里老师将向女生们讲解做女孩的好处、如何自我保护、青春期的小秘密等知识, 学校建起“女儿屋” 专门教这些知识,父母双方至少有一人长期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重庆共有230余万,父母均在外务工的占130余万,留守儿童家庭人口数占重庆市总人口的12%以上,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有自律性、成绩差、性格孤僻等特征,有的甚至违法犯罪;这个群体的伤亡和被侵犯事故也时有发生。
设立目的
2010年6月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培养照顾好全市130万农村留守儿童,解除外出务工群众后顾之忧。作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重庆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上下向留守儿童伸出关爱之手,全市累计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373所,中小学标准化率达到60%。除了硬件上的保障,还探索出了亲情聊天室、流动少年宫、代理家长、教育4+1等关爱模式,以弥补了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女儿屋让自卑女孩走出阴霾,女孩不仅能像男孩一样干大事,甚至更加细心、坚韧,女孩身份带给自己的,不应是自卑软弱,而是骄傲坚强。
在重庆父母均在外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约有130万,为促进孩子们,特别是女童健康成长,市妇联开展了政策支持、社会关爱、济困扶助、权益维护、监护人素质提升“五大行动”。重庆市妇联通过争当“代理家长”、赠送“亲情电话”、创建“留守儿童仿真家庭”等方式,用爱心温暖幼小心灵,此外各类家长学校夜校、院坝家教知识培训班、社区农民工家庭学校等课程,也让不少家长学会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成长。
教学内容
1、大家走进“厨艺间”、“手工坊”,在老师教授下,学习煮面条、做丝网花。
2、女儿屋里学穿衣打扮,草绿色的布艺沙发、漂亮的梳妆台、满是“美羊羊”笑脸的衣帽间,这是江北区川江实验学校为留守女童们布置的女儿屋。
3、女儿屋里,每周有两名老师定期和女生说悄悄话。在这里她们能学习到穿衣打扮、生理卫生等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她们如何保护自己。
读音:nǚ
[nǚ]
女性,与“男”相对。古代以未婚的为“女”,已婚的为“妇”。现通称“妇女”:女人。女士。女流(含轻蔑意)。少(shào )女。 ◎ 以女儿作为人的妻(旧读nǜ)。 ◎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称“婺女”、“须女”。
读音:ér
[ér]
小孩子:儿戏。 ◎ 年轻的人(多指青年男子):男儿。儿女情。 ◎ 男孩子:儿子。生儿育女。 ◎ 雄性的马:儿马。
读音:wū
[wū]
房,房间:屋子。屋宇。房屋。 ◎ 家:“吴中过客莫思家,江南画船如屋里。” ◎ 车盖,覆盖物:黄屋(古代帝王所乘车上以黄缯为里的车盖,亦指帝王车)。屋社(王朝倾覆的代称)。 ◎ 古代井田的区划,一屋合三百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