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词语字典 拼音查词语 工资条例的意思
工资条例

基本解释

  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起草修订的《工资条例》将在年内出台,全社会呼唤已久的工资协商制度、同工同酬等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条款将被纳入其中。统计结果显示,多数垄断行业的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达到20倍以上,72%的员工认为分配不公。有专家认为,《工资条例》的出台是收入分配改革从“说” 到“做”转折的开始。 

详细解释



   背景知识

  随着2010年年初江苏省在全国率先确定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一季度以来,宁夏、吉林、山西、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天津等省市自治区相继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

  2010年5月1日起,宁夏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增幅达24.9%;吉林省新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也于5月起执行,平均涨幅为22.9%,这是自2007年7月以来,吉林省首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透露,有20个省份计划在年内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1]

  立法草案

  “起草中的《工资条例》已经写进了国务院的立法计划,制定完成后将在今年推行。”该人士向记者透露说,早在3年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计划推出《工资条例》,“这部条例规定得非常细,工资支付办法、同工同酬甚至职工每年带薪休假的政策都被列入其中。”

  《工资条例》将是目前级别最高的关于劳动者薪酬保护的法律条款。事实上,《工资条例》的制定之初并不顺利,“3年前,《工资条例》的草案发往各省和直辖市,企业和职工代表展开讨论的时候,争议和矛盾都非常大。”上述人士透露,“由于各方利益难以均衡,《工资条例》的制定一度被放缓。”

  亦有专家认为,随着今年全国两会对收入分配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工资条例》的推行势在必行,今后用工问题的法律责任将更加清楚。一项全总关于职工收入的专项调查中显示,208家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相差近18倍,而调查显示,两成职工5年间从未涨过工资。

  而上述人保部人士透露:“我们的统计结果更加让人吃惊,多数垄断行业的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达到20倍以上,72%的员工认为分配不公。”

  专家意见

  针对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表示,除了让收入分配更趋合理,此举另一大意义在于调整产业结构,“企业发放工资增加了,生产成本就会增加,这就逼迫企业必须向更有技术含量的领域转型。”

  现实中,为了削减人力成本,各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往往会成为一些企业为员工设定的标准工资。尽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早在2000年就出台了《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当出现“本单位利润增长、本单位劳动生产率提高、当地政府工资指导线提高、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四种情况之一,都可以提出涨薪要求。

  收入改革

  “目前收入分配共有三个层次。”国家发改委就业与收入分配改革司司长张东生向记者介绍,“第一个层次是初次分配,即劳动者的工薪。”而发改委目前正在着手制定政策的是针对第二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第二次分配是税收,第三次分配是各种慈善捐款。”张东生表示,“目前很多针对第二次分配的政策正在制定之中。”

  记者从一位为国家发改委就业与收入分配改革司提供“外脑”支持的专家处得到消息,“国家发改委一直很重视收入分配改革,经常邀请学者前去讲课,或者参加座谈、征求意见,但是说的多,做的少。”该专家对国家发改委的尴尬境地表示理解,“真正实施起来时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的相互协作,国家发改委也难以协调,这需要来自更高层的力量。”

  实际落实

  在本届两会收入分配的话题被热烈讨论之时,对收入分配改革有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研究经验的学者却异常冷静。

  收入分配改革民间课题组前任组长赵人伟就是对收入分配改革有着20年研究经验的学者。“现在,我已经很少对收入分配改革发表言论了。”赵无奈地向记者表示,“说了20年,还是没有什么成效,实施起来特别难。”赵向记者举例,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是2.5倍,现在已经到了3.33倍,城乡差距在不断拉大。

  李实表达了收入分配改革知易行难的看法,“比如二次分配中的税收,就很难做到有效。”

  赵人伟和李实不约而同地认为:“收入分配改革不能只是说说,要落实到行动上。”

  不过,有专家对《工资条例》的出台另有看法。“《工资条例》出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利益平衡不好把握,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纳入法制轨道对工人是好事情,但这样规定,届时企业只能因为这个制度每年‘被迫’给员工加工资,在经济危机尚未结束之时,此时出台这个条例还要多方考虑。”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对记者说。”

字义分解

读音:gōng

[gōng]

个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工资收入为生的劳动者:工人。工人阶级。工农联盟。 ◎ 制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事业:工业。工业革命。 ◎ 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工作。工厂。竣工。 ◎ 工作量:记工。这个工程需要三十个工。 ◎ 技术和技术修养:唱工儿。工夫(a.本领,造诣,亦作“功夫”;b.时间)。工力。 ◎ 细致,精巧:工巧。工整。工笔(中国画技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 ◎ 〔工尺(chǐ)〕中国古代一种记谱符号体系,有十个字: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相当于简谱的567123

读音:zī

[zī]

财物,钱财:资源。物资。资财。资金。资费。资料。工资。川资(路费)。 ◎ 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和财产:资本。外资。独资。合资。资方。 ◎ 供给,帮助:资助。资送。资敌。可资借鉴。 ◎ 智慧能力:资质。天资。 ◎ 出身和经历:资格。资历。 ◎ 姓。

读音:tiáo

[tiáo]

植物的细长枝:枝条。柳条儿。荆条。 ◎ 泛称条形的东西:条子。面条儿。便(biàn)条儿。金条。铁条。 ◎ 细长的形状:条形。条纹。条案。条几(jī)。条凳。条幅(直挂的长条字画)。苗条。身条。 ◎ 项目,分项目的:条例。条令。条文。条陈(a.分条叙述;b.旧时向上级分条陈述的文件)。 ◎ 层次,秩序:条理。条贯。有条不紊。 ◎ 量词。

读音:lì

[lì]

可以做依据的事物:例证。例题。举例。例句。例如。 ◎ 规定:例外(不按规定的,和一般情况不同的)。体例。凡例。条例。破例。发凡起例。 ◎ 按规定的,照成规进行的:例会。例假。例行公事。 ◎ 调查或统计时指合于某种条件的具有代表性的事情:事例。病例。案例。

其他的词语
热门词语推荐
大家都在看
  • 世界五千年(古代卷)
  • 错别字
  • 春节对联
  • 惊悚鬼故事
  • 词语
  • 福建方言
  • 海南方言
  • 寓言故事
  • 澳门方言
  • 经典绕口令
  • 华北地区方言
  • 经典童话
  • 经营笑话
  • 园林花卉
  • 搞笑图片
  • 中国神话故事
  • 对联创作要点
  • 真实鬼故事
  • 歇后语-艰难类
  • 谜语
  • 拼音
  • 造句
  • 成人谜语
  • 医疗笑话
  • 湖南方言
  • 友情故事
  • 体育笑话
  • 带水歇后语
  • 狗年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