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祸殃;没有罪过。《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子必来,我受,其无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 邹阳 之説 吴梁 ,喻巧而理至,故虽危而无咎矣。”《清史稿·后妃传·太祖继妃富察氏》:“今我顺天命,安疆土。彼纠九国以虐无咎之人,天不佑也。”
(1).无灾祸;无过失。《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孔颖达 疏:“谓既能如此戒慎,则无罪咎。” 汉 刘向 《列女传·鲁宣缪姜》:“终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
(2).谓过由自取,无所怨咎。《易·节》:“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 孔颖达 疏:“哀嗟自己所致,无所怨咎,故曰无咎也。”
读音:mó,wú
[mó,wú]
没有,与“有”相对;不:无辜。无偿。无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无度。无端(无缘无故)。无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无非(只,不过)。无动于衷。无所适从。
读音:jiù
[jiù]
过失,罪过:咎戾。负咎。以彰其咎。 ◎ 怪罪,处分:既往不咎。咎由自取(遭受责备、惩处或祸害是自己造成的)。 ◎ 灾祸:休咎(吉凶)。 ◎ 怨仇:与臣有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