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词语字典 拼音查词语 柳杉的意思
柳杉

基本解释

   杉科(Taxodiaceae)别名 长叶柳杉、宝树、沙罗树、孔雀杉。

  柳杉 属常绿乔木。该属共2种,另一种原产日本,中国有引种栽培。

详细解释



   形态特征

  树高可达40米,胸径可达3米。树冠尖塔形或卵圆形。小枝下垂。叶钻形,螺旋状互生,基部下延,先端内曲。雌雄同株,雄球花单生叶腋,长椭圆形,集生于小枝上部;雌球花单生枝顶。球果球形或扁球形,约具20个种鳞,种鳞和苞鳞结合,仅先端分离,种鳞的缺齿和苞鳞的尖头较短。每种鳞具2粒种子,种子褐色,近椭圆形,扁平,边缘有窄翅。

  生长习性

  中性。喜温湿气候及酸性土,浅根性,侧根发达,生长快。

  分布及特性

  柳杉是中国特有树种,北起山东胶东半岛、河南南部,南到两广北部南岭山地,西到四川和云贵高原都有分布。浙江天目山、江西庐山、云南昆明等地有生长几百年的大树。

  幼龄稍耐荫。适宜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4~19℃、1月平均气温0℃以上的气候条件。耐寒性略高于马尾松和杉木。夏季凉爽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和空气湿度较大的山区最适于柳杉生长。分布区的土壤以山地黄棕壤、红黄壤、黄壤为主;在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壤质酸性土上生长较好。生长迅速而持久,一般经营的人工林,在30年以前为旺盛生长阶段,年平均生长量胸径约为1厘米,树高约为60厘米。30年以后生长渐缓,但能持续生长到 300年而不停止,因而可以培植大径材,在风景区可以形成壮观的风景林。

  繁殖与培育

  可用播种及扦插法繁殖。母树每年均可结实,但常二年丰收一次。每百kg球果,可得种子约5kg余;每kg种子约25万粒;千粒重为4kg,发芽率60%左右,成苗率约为20~30%,种子保存量一年。在江、浙多行春播,约经3~4周发芽,出土后不带种壳。夏季设荫棚,冬季设暖棚。当年苗高约15cm,次春移植。2年生苗高约30cm;3年生苗高约60cm。

  造林技术

  1、造林地的选择

  造林地应选择在气候凉爽多雾的山区缓坡,坡的中、下部和冲沟、洼地以及排水良好的地方,土层较深厚湿润,质地较好,疏松肥沃。山顶、山脊和土壤瘠薄的地方,不宜栽植。

  2、整地方式

  缓坡地区宜带状整地,带宽0.6~0.8米,深30厘米,带间距离依株行距而定;陡坡地带宜大块状整地,规格为50×50×40厘米以上。

  3、栽种技术

  柳杉可与杉木营造混交林,混交方式常采用单行混交或单双行混交。

  一般纯林培育中径材、初植密度为每亩167~222株;培育大径材,每亩111~167株;培育小径材,每亩222~333株。营造混交林,亦可采用此密度。

  造林季节冬、春均可。春季干旱严重地区,宜雨季造林。栽植时,应对苗木过长的根系进行适当修剪,以免造成栽植窝根。苗木入土深度约超过根颈2~3厘米,回细土壅根后,稍向上提苗,使根系舒展,再次填土打紧压实,最后盖一层松土呈弧形。

  药用信息

  化学成分:柳杉含0.12%扁柏双黄酮,同属植物日本柳杉的杉材含挥发油,其中含有δ-毕澄茄醇、β-桉叶醇、异柳杉醇、柳杉酮、隐海松酸和山达海松醇。

  杉材的树脂中含有酚性双萜,名为杉树脂酚。

  杉叶含柳杉素A、柳杉素B、榧双黄酮、金松双黄酮等双黄酮类化合物和栲利烯。

  功用主治:《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癣疮。鲜柳杉根皮(去栓皮)半斤。捣细,加食盐一两,开水冲泡,洗患处。"

  用途

  干材圆满通直,材质轻软,纹理直,易加工,不易翘裂,并能抗白蚁蛀食。可作建筑、电杆、桥梁、造船、造纸等用材。树皮含单宁5~9%,可提制栲胶。叶可制线香。树姿雄伟,具苍翠浓密的塔形树冠,在园林绿化上有重要价值。

  柳杉蒸笼 : 采用柳杉木制作,无毒无污染,密封性好,质量好,适合家庭和餐馆蒸煮.

字义分解

读音:liǔ

[liǔ]

落叶乔木或灌木,枝柔韧,叶狭长,春天开黄绿色花,种子上有白色毛状物,成熟后随风飞散,种类很多,有“垂柳”、“河柳”、“杞柳”等:柳条。柳絮。柳暗花明。 ◎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 姓。

读音:shā,shān

[shā,shān]

常绿乔木,树干很高很直。木材白色,质轻,有香味,可供建筑和制器具用。

其他的词语
热门词语推荐
大家都在看
  • 生活
  • 体育笑话
  • 学习歇后语
  • 造句
  • 对联史话
  • 关于牛的歇后语
  • 对联撷趣
  • 方言
  • 灯谜
  • 神回复
  • 安徒生童话
  • 科普知识
  • 常用歇后语
  • 华中地区方言
  • 儿童笑话
  • 鸡年对联
  • 幽默故事
  • 经典绕口令
  • 祖国风光的谚语
  • 综合谜语
  • 谜语
  • 华东地区方言
  • 童话故事
  • 对联
  • 故事会
  • 地球家园
  • 端午节对联
  • 辽宁方言
  • 节气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