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高校首创死亡体验课程 入棺10分钟体验"生死"
死亡体验课 - 首创
台湾仁德医护专科学校首创死亡体验课程,2010年12月8日举办观摩发表会,学生实际模拟写遗嘱、入棺、封棺、被掩埋等死亡历程,对于生、死有了不同解读。
仁德医专2009年起开设生命关怀事业科在职专班,2010年又获台“教育部”补助新台币500万元,建构“生命礼仪实务教学中心”,除设有悲伤辅导、临终关怀、多功能奠礼堂等专业教室外,还有1间放置有10具特制棺材的死亡体验室,让学生完整体验死亡过程。
死亡体验课 - 内容
死亡体验课程会先安排生死导论的“行前教育”,然后让学生写遗嘱、穿寿衣、拍遗照,接着躺卧进棺材,透过指导老师的引领,向肉体和自己的一生告别,体验像尸体一般,接受殡葬人员为自己进行入殓、封棺、掩埋等程序。
学校成立生命关怀事业科,目的在于培养全方位的生命礼仪师,学生躺在棺木中的模拟时间虽然只有10分钟,但是“真切感受过死亡,就会产生同理心”,对亡者、家属多一点尊重和关怀,也对生命价值有更深刻的体会,有助提升殡葬服务素质。
死亡体验课 - 意义
学生体验死亡感觉
死亡体验课程除了从医学、心理学、宗教等角度看待死亡,更加入意识观念,“在死的当下,也有意识存在”,让殡葬从业人员不只是完成表象仪式而已,更要尊重“死者的感觉”。
参与死亡体验课的护理科林姓学生表示,躺下棺木那一刻,想到很多事情还没做完,感觉很遗憾;当体验完毕“重生”之后,告诉自己要更珍惜每分每秒。
此外,校方表示,除了校内学生可以报名参加死亡体验课程,未来计划扩大参与对象到社区、团体甚至民间企业,让更多人参与不一样的生命教育。
读音:sǐ
[sǐ]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死亡。死讯。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离死别。死有余辜。 ◎ 不顾生命:死志(牺牲生命的决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战。 ◎ 固执,坚持到底:死心塌地。死卖力气。 ◎ 无知觉:睡得死。 ◎ 不活动,不灵活:死结。死理。死板。 ◎ 不通达:死胡同。死路一条。 ◎ 过时,失去作用:死文字。 ◎ 极,甚:乐死人。
读音:wáng,wú
[wáng,wú]
逃:逃亡。流亡。 ◎ 失去:亡佚。亡羊补牢。 ◎ 死:伤亡。死亡。 ◎ 灭: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
读音:tǐ,tī
[tǐ,tī]
人、动物的全身:身体。体重。体温。体质。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体能。体貌。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体无完肤。 ◎ 身体的一部分:四体。五体投地。 ◎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体。主体。群体。 ◎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体。液体。体积。 ◎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文章的体裁,如“骚体”、“骈体”、“旧体诗”)。字体。 ◎ 事物的格局、规矩:体系。体制。 ◎ 亲身经验、领悟:体知(亲自查知)。体味。身体力行(x
读音:yàn
[yàn]
检查,察看:验核。验血。验尸。验光。验证。 ◎ 效果,有效果:验方。灵验。应验。效验。屡试屡验。 ◎ 证信,凭据:何以为验?
读音:kè
[kè]
教学上的一个阶段:上课。课时。课间。旷课。授课。课余活动。 ◎ 教学的科目:课程。课表。基础课。专业课。课本。课文。 ◎ 教书讲学或攻读学习:课徒。课读。 ◎ 古代的一种赋税:国课。完粮交课。 ◎ 使交纳赋税:课税。课役。 ◎ 机关、企业等行政上的单位(现亦称“科”):会计课。 ◎ 迷信占卜的一种: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