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名称:滇金丝猴 DIAN JIN SI HOU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属: 仰鼻猴属 Rhinopithecus
别 名:黑金丝猴、黑仰鼻猴、雪猴、花猴、大青猴、白猴、飞猴,藏语中称其为“知解”,傈僳族语称为“扎密普扎”,白族称为“摆药”(按:白文baip hhod,白猴之意)。
科:猴科
拉丁名:Pygathrix roxellanae bieti
英文名:Yunnan Snub-nosed Monkey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简介
绝大多数现生灵长类都生活在被人们称为动植物王国的热带雨林之中。那里气候温暖、食物丰富, 大自然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栖息环境。因此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专家学者,一提到灵长类,总是把注意的焦点放在四季常绿的热带雨林上。可是,在我国滇藏交界处的雪山峻岭之颠的高寒森林中,却生活着一种罕为人知的珍稀灵长类。这就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奇—滇金丝猴。
它们具有一张最像人的脸,面宠白里透红,再配上它那令当代妇女追求的美丽红唇, 堪称世间最美的动物之一。此外,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猴子,体重可达三十来公斤,且生态行为极为特殊,终年生活在冰川雪线附近的高山针叶林带之中,哪怕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天,也不下到较低海拔地带以逃避极度寒冷和食物短缺等恶劣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作物也总是“秋毫无犯”,因而是灵长类中最有趣的物种之一。
在动物系统分类上,它隶属于灵长目、猴科、金丝猴属。该属是现生灵长类中极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类群。它在系统发育上处于旧大陆猴与猿之间的特殊分类地位。故金丝猴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和了解人类自身的进化历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而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金丝猴属中的四个物种(包括:川金丝猴、黔金丝猴、滇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都已被列入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单之中。其中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都是当今世界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物种之一。这四种金丝猴当中除越南金丝猴仅分布在越南北部外, 其余三种均为我国大陆特有分布种。因此,均应视为中国的“国宝”。
有关滇金丝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1871年,一个名叫大卫的法国人根据传闻报道了这种当时尚未科学命名的动物的存在。1890年冬季,两名法国人即索利和彼尔特在德钦县境内组织当地猎人捕获七只年龄性别不同的滇金丝猴,将其头骨和皮张送到巴黎博物馆。法国动物学家米尔恩-爱德华于1897和1898年两次对这一物种给出其科学描述,并正式命名。但从那以后,这一神秘的动物查无音信,人们还以为它早已绝灭了呢!
我国科学家对滇金丝猴的研究是1960年以后开始的,当时在云南德钦县收集到8张滇金丝猴皮才证实了它的存在。但真正对它的实地科学考察则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次才首次获得三个完整的标本,从而揭开了它那神秘的面纱。
从那以后,滇金丝猴保护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于1983年建立了第一个滇金丝猴保护区—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而拉开了对这一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行动序幕。近来又先后成立了西藏红拉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云南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这些行动极大地推动了滇金丝猴的保护,再加上近二十年来我国科学家前赴后继的科研努力及各种媒体的宣传报道,其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得到了世人的认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它成为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吉祥物之后,滇金丝猴的知名度急剧上升。现在,中国政府已经把“金丝猴保护工程”列入其十五个野生动植物专项保护工程之一。
外形特征
虽名为“金丝猴”,实际并无金黄色的毛。身体较川金丝猴稍大,体长740-830mm,尾相对较短,略等于体长,约510-720mm,但比较粗大。身体背面、侧面、四肢外侧,手、足,和尾均为灰黑色。在背面并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长毛。颈侧、腹面、臀部及四肢内侧均为白色.滇金丝猴头顶有尖形黑色冠毛,雌性个体较雄性小。眼周和吻鼻部青灰色或肉粉色,鼻端深蓝色。毛色比较单调,背、体侧、四肢外侧和尾均为棕灰、灰黑色,毛长达23厘米;喉、颈、上肢内侧、臀部为白色,胸部乳白,腹部橘黄色。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西北部、西藏西南部。滇金丝猴是中国的特有种,其分布区狭小,各自然种群成岛状分布,相互隔离。在比较集中的分布区已建立白马雪山、哈巴雪山、盐井等自然保护区。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3,300-4,100m 左右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是目前发现的居住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的猴群不大,多为20-60只,尚未发现有150只以上的大群。为多雄多雌的混合群体,有社群等级行为。无明显的季节性的垂直迁移现象。活动范围与猴群大小有异,约20-133.4 km2,其平均密度为1.12-2.5只/ km2。主食针叶树的嫩叶和越冬的花苞及叶芽苞,也食松萝和桦树的嫩枝芽及幼叶,5-7月还吃箭竹的竹笋和嫩竹叶。11月中旬所观察到的猴群中,成年雌猴几乎都抱有幼仔,且大小都比较整齐,据其形态,估计大多是在7-8月出生的。由于它们栖息地比川金丝猴海拔高,故产仔要迟2-3月。
种群现状
据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调查报道(李致祥等,1979年;马世来等,1984-1985年;杨德华等,1981年;白寿昌,1988年;王应祥等,1985-1988年),滇金丝猴仅分布于滇西北,北起西藏芒康,南至云南云龙一个狭窄的高山深谷地带,猴群数量较少,一般仅20-60只,很少超过100只大群,估计种群总数在云南难以逾越1,000只(白寿昌,1988年);西藏芒康约1,000只(尹秉高、刘务林,1993年)。
致危因素
主要是滥猎供作毛皮用。据在云南德钦县霞若区调查。70年代该区滇金丝猴估计不下1000只,但1971-1981年猎杀统计数达430多只,到现在仅剩下200余只(白寿昌,1987年)。1978-1981年上半年,仅白马雪山东坡一小区域,三年半时间共枪杀139只,其他产滇金丝猴的地区,其情况也大同小异(木文伟等,1982年)。同时还由于森林不断采伐、毁林开荒以及放牧,严重地破坏了它们的栖息环境而导致社群分割,一些小的社群最后遭到蚕食绝灭。
科学研究
滇金丝猴的模式标本于1871年采于云南德钦阿墩子,现收藏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1897年由米勒·爱德华(Milne-Edwards)定名。
最早对滇金丝猴进行科学纪录的是法国传教士彼尔特(Monseigneur Biet),他1890年在中国云南省西北部的白马雪山开展狩猎活动,捕猎到了滇金丝猴,并进行了解剖。在此后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科学界再也没有关于这个物种的任何信息,对这个物种的生态习性都没有任何了解。滇金丝猴的模式标本采自于云南德钦巴美,现收藏于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时隔70年,在1960年,动物学家彭鸿绶教授偶然地在云南德钦的畜产公司看到了滇金丝猴的皮,意外的证实这个神秘物种仍然存在。通过与当地少数民族接触,发现当地人对滇金丝猴并不陌生,他们把这种猴子叫做“大青猴”“白猴”或“花猴”,是他们的狩猎获取皮毛的对象。也就是从1960年起,随着社会的变革,原始的狩猎方式被大规模的猎杀所替代,人与猴之间的平衡被打破。1980年代初,还没有研究人员见过活的滇金丝猴,倒是见到过作为药材合法收购的猴骨。1985年5月,白马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钟泰次里终于在一次陪同科学家的考察中,见到了自己要保护的对象——滇金丝猴。
1992年夏天,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龙勇诚和美国加州大学博士柯瑞戈(Craig Kirkpatrick)在白马雪山深处一个叫崩热贡嘎的地方建立了营地,对滇金丝猴进行了3年的野外研究。1993年5月,摄影师奚志农跟随考察小组以其深入滇金丝猴的活动区域,由于滇金丝猴的活动范围很大,拍摄活动里尽艰辛,终于在3个月后等待到机会,在200米的距离内,拍摄到了滇金丝猴,这是最早的滇金丝猴影像资料。
保护措施
由于对滇金丝猴的认识很晚,对当地人的教育迫在眉睫。在各种保护措施中,利用影像宣教国家法规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成为重点。另一方面,对其栖息地的保护以禁止商业伐木为基础,采取迁地保护的办法,解决人与猴子争地的问题。由于保护措施得到落实,据近些年的统计,滇金丝猴的种群数量有所上升。
但目前滇金丝猴的生存仍面临下列问题和挑战:
1.尚未制定出具有总体指导意义的“滇金丝猴保护行动计划”,所以协调针对该物种的各项保护活动及对其相关资源进行统一调配。
2.有些猴群“溢出”保护区的现象严重。即原来主要只保护内活动,但现在主要在保护区外活动,所以保护区难以对之实施有效的管理。
3、对猴群的管护还十分粗放,而其分布区大多为狩猎传统盛行地区。所以,好些猴群的生命安全仍未得到充分保证。
4、近百年来的当地人口急剧上升使农地和牧地需求增长明显,造成其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从而导致许多猴群的消亡。
5、对滇金丝猴的科研投入太少,离其需求底线相差甚远。所以,虽有过去二十年的科研艰苦奋斗, 现在人们对滇金丝猴的食、住、行基本生活需求仍了解甚少,所以很难对其保护行动决策提供各种相关科学依据。
根据目前存在的这些具体问题,特提出以下对策与措施:
1.组织一个包括专家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班子,制定出跨世纪滇金丝猴保护战略行动计划。
2.加强相关保护区和基层林业管理部门对野生动物的管理能力建设,并从财力上和管理机制上予以保证和落实。
3.建立和扩大现有相关保护区的面积,使所有滇金丝猴群的现有栖息地和重要扩散地及生态走廊带均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4、探索当地社区参与式共管模式和村社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模式, 彻底杜绝各种狩猎活动,并帮助当地社区群众脱贫致富,解决替代能源、替代建材和替代生计等实际生产生活问题。
5.加大对滇金丝猴的科研投入, 让科学家能真正脚踏实地的了解这一物种的生态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问题, 为保护行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保护区
天地中没有比时间更无穷尽的了,只是分配给每一生命个体的时间总是少得可怜。人们只有面对着大山,面对着喜马拉雅在裂变抬升中形成的层层皱楷,才能产生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体味到相对于人的短暂一生,什么是永恒与不朽。白马雪山位在横断山脉中段。从中旬西北向,至德钦县奔子拦村,便已来到它的脚下。仰头望去,锯齿般的群峰睁蛛如吼,掀起一片山的惊涛骇浪。山峰上终年的积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有如头戴银盔,身披素袍的战将。主峰扎拉雀尼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恰似一匹昂首嘶鸣的战马,白马雪山因此得名。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处于纵向高山峡谷地段,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最窄处就在保护区内,直线距离仅74公里。从海拔5640米的扎拉雀尼峰到海拔2080米的霞若乡,不到40公里的距离内高差3480米,呈现出干热河谷的稀疏灌丛草坡带、云南松、高山松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亚高山暗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流石滩稀疏植被寒摸带、极高山冰雪带等7个生物立体气候垂直带,相当于我国南北几千公里范围内植物的水平分布。保护区是原始高山针叶林和珍稀树种的荟萃之地,也是野生花卉的世界,仅杜鹃花就有50多个品种。这里还是虫草、天麻、松茸、羊肚菌等数百种药材和食用菌的主要产地。复杂的垂直带为动物提供了多种生境,纵向平行的峡谷是良好的相对隔离的环境,有利于动物繁衍分化。山脉与河流南北走向,使动物的季节迁移可在短距离和短周期内完成。保护区内动物种类丰富,有雪豹、云豹、黑熊、小熊猫、滇金丝猴等兽类47种,藏马鸡、金雕等鸟类45种,是举世瞩目的低纬度、高海拔的物种基因库,也是保存比较完整的自然综合体。
滇西北有四座美丽而著名的雪山,自东南而西北排列,它们依次是海拔5595米的玉龙雪山,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海拔5640米的白马雪山和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这四座雪山都具有足够的相对高差,从海拔2000米以下的亚热带干热河谷高高拔起,经温带、寒温带和寒带不同植被的变化演替,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终年积雪的现代冰川,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在很小的空间范围内,集中了复杂的生物多样性,世所罕见。 除梅里雪山外,其余三座雪山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喜中有忧的是,在建立保护区之前,它们的森林和野生生物资源,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玉龙雪山在海拔2800米以下几近“赤身裸体”。海拔2900米以下的云南松林和高山松林在遭到破坏后形成低矮的高山松灌丛;海拔2900米至3750米的森林被破坏后退化为箭竹林。区划面积仅2.6万公顷的保护区里,天然林的比例已不足30%。号称有800多种草药的“药材王国”,由于掠夺性的采挖,珍贵药材已经濒临枯竭。在哈巴雪山,由于人为活动频繁,海拔 3700米以下的大片森林已被砍伐、火烧而沦为牧场和杂灌丛。由于过度放牧,草质退化而低劣。目前,云杉林仅余657公顷,冷杉林也正遭到蚕食。哈巴雪山面积近2.2万公顷,天然林比例仅占35.9%,略高于玉龙雪山。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这两个保护区都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滇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重担,自然便落在了白马雪山保护 区的肩上。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是1983年建立的,现有面积19万公顷,它的主要保护目标,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横断山脉高山峡谷的典型山地植被垂直带和金沙江中上游的水土。
在世界近200种现存的灵长类动物中,海拔分布超过2000米的寥寥无几,但滇金丝 猴却能够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是金丝猴界最特化的一个亚种。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的滇金丝猴分布区域广泛,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才逐渐退缩到云南与西藏交界的一隅,终年生活在冰川雪线附近的高山针叶林带。这里坡陡崖深,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恶劣。现已查明滇金丝猴自然种群仅存13个, 约1000至1500只,它们活动在金沙江与澜沧江夹峙的云岭山脉,行政区划是西藏的芒康,云南的德钦、维西、兰坪和丽江等五县境内“已极度破碎的高寒冷杉林带之中”,分布面积约两万平方公里。这些自然种群处于彼此隔离的状态,呈岛屿状分布,各群体之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这更增添了人们的忧虑。的确,滇金丝猴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保护生物学认为,有一类物种叫做“关键种”,它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关键种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系统中其它物种的兴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往往是植物。例如在云岭山脉的关键种就是云杉和冷杉,它关系到林中无数物种的生存,包括滇金丝猴。所以,一旦这两个树种毁灭,必将导致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分崩离析。
还有一类物种,叫做“旗舰种”。凡属旗舰种的物种毁灭,固然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不良影响,但不致导致它的崩溃。旗舰种的作用是它对人类社会有强大的号召力。如大熊猫憨态可掬,惹入喜爱。现己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标志,因此保护大熊猫容易获得广大社会公众的热烈响应和支持,从而通过保护这个旗舰种来保住其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保住该生态系统的全部生物多样性。滇金丝猴是除人之外唯一有鲜红嘴唇的灵长类动物,它长着朝天的小翘鼻子,模样滑稽可笑,惹人怜爱,号称“第二国宝”。所以,滇金丝猴也无愧于具有社会号召力的旗舰种称号。但是滇金丝猴同时又具有关键种的特征。因为它的食物是寄生在冷杉树上的黑灰色松萝。松萝抑制冷杉的生长,松萝多了, 甚至可将冷杉“窒息”而死,然而如果松萝少了,又会造成滇金丝猴的食物不足。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滇金丝猴似乎知道如何控制松萝生长,因此它们在大范围的区域内游荡,以保证既有足够的松萝吃,又可以控制松萝过分蔓延,防止危害森林的健康。冷杉给滇金丝猴提供食物和隐蔽所,滇金丝猴为冷杉清除“吸血鬼”。冷杉——松萝——滇金丝猴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其中任何一个角色的消失,都将影响系统中的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学更关心的是整个生态系统及其中分布的所有濒危物种。因此,通过号召人们保护旗舰种达到保住森林系统,保住大江大河上游的绿色堡垒,也保住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滇金丝猴既是旗舰种,又是关键种。我国政府早在60年代就把分布在我国境内的三种金丝猴都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说明早已认识到金丝猴研究的重大意义及其濒危的严重性。遗憾的是我们的措施和行动,却大大滞后于我们的认识,也大大滞后于我们制定的法律法规。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昆明动物所副研究员龙勇诚、美国学者柯瑞戈与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合作开展的滇金丝猴保护生物学研究,是历史上人们对这一物种进存的最为深入的一次野外考察。此次考察在以前积累的少量信息材料的基础上,对滇金丝猴地理分布和种群数量进行了逐一核实、纠正与补充同时,对白马雪山东坡的一个猴群进行了长达4年之久的观察研究,在滇金丝猴的生态行为学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研究表明,现存滇金丝猴的分布范围,西界是澜沧江,东界是金沙江,最北的一群位于西藏芒康县小昌都,最南的一群位于云南兰坪县和云龙县交界处的马龙山。整个分市区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
德钦县是滇金丝猴的主要分布县,共有6群约700只。占总数的一半。在白马雪山保护区及其邻近地域活动的4个滇金丝猴种群,只有茨卡通群和义用群的活动范围完全在保护区内,而各么茸群约200只至250只,主要在保护区外;另一个吾牙善牙群的活动领域,一半在保护区内一半在保护区外。剩下的9个滇金丝猴自然种群均在保护区外,大致是这样分布的:西藏芒康县有2群约350只;云南德钦县巴美后山,在甲卡村附近有l群约50只;阿东河有1群约50只;维西县的萨马果林区与德钦县的各么茸、施坝和白马雪山保护区共同拥有一群;兰坪县和兰坪、云龙交界处共有3群,丽江县有2群。一共是 13个自然种群,截止于1994年,共有滇金丝猴约1500只。 每一群滇金丝猴,都是重要的。正因为每一群都处于孤岛状态,因而每一群都是一个基因库。在跟踪考察研究的4年里,他们发现跟踪的吾牙善牙群的数量逐年减少,1990年11月有300只,到1994年7月只剩下200只,不到4年竞减少了1/3。应该说这一猴群的保护状况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因而不难想象保护区外其它9个猴群的命运,不会比吾牙善牙更为乐观。当云岭山脉凶猛的食肉动物相继灭绝和濒临灭绝的时候,滇金丝猴的天敌,便只剩下最危险、最可怕的“人”了。由于森林不断被砍伐,滇金丝猴的栖息地正在加速破坏,往昔连成一片的大森林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呈弧岛分布。13个滇金丝猴的自然种群相互隔离,各猴群之间不可能进行基因交流,造成近亲繁殖,种群退化。又由于滇金丝猴分 布区内居民有藏、傈僳、彝、纳西、白、普米等众多少数民族,他们多有传统的狩猎习惯,其中尤以傈僳族的狩猎风俗为甚。而滇金丝猴这一濒危物种,对于猎杀的承受力极小。专家认为,滇金丝猴与长臂猿的情况类似,每百只在1年内的损失,不得超过1个雌性个体和1个幼体,方能保证该种群的发展, 因而偷猎者是其生存面临的最大威胁。
巴美是一座森林孤岛,只有40平方公里,四周全是荒山秃岭。巴美群滇金丝猴的栖息地到处是钢丝扣子。狩猎者的本意是套公鹿取麝香,却勒死了不少猴子。迄今没有人到巴美去保护这群滇金丝猴,制止偷猎,故而导致数量急剧减少。数年前有270只,现在不到50只,这些年的种群数量一直呈负增长,保护巴美滇金丝猴已迫在眉睫。事实上,不仅保护区外的滇金丝猴只受到“口号式的保护”,就是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内,也存在着诸多的隐患。白马雪山保护区面积19万公顷,区外有7个乡,区内有9干多居民却只有40个工作人员,任务繁重而经费短缺,保护管理工作在困境中挣扎。1992年5月,龙勇诚与柯瑞戈在白马雪山东坡,就碰到偷猎者对他们正在观察的一群滇金丝猴进行枪击。事后,龙勇诚在林中石洞旁拾到了一只滇金丝猴的新鲜头骨,证明当时确有猴子遭到射杀。由于捕杀滇金丝猴的目的只是食肉,而非进行买卖交易,因而这类偷猎国宝的案件更不易破获。以往滇西北的森林连接成片,滇金丝猴容易逃避人们的迫捕;而今日森林成弧岛分布,一个猴群容易在一场围猎中被全部歼灭。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自然保护区规划与建设的工作尤为重要。龙勇诚认为,根据滇金丝猴的种群分布及活动范围,需要调整和扩大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区划面积,并建立新保护区的保护站。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国家林业局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云南省已先行一步,将500多万公顷森林列入该工程项目之中。德钦县政府也作出决定,自1998年起,全县停止商业性采伐,并将境内全部滇金丝猴的栖息地都划入自然保护区。1982年的巴黎宣言指出我们可能是对全球大的自然区域施加保护的最后一代人。但愿我们这一代人,不辱使命。
生存之谜
滇金丝猴又叫“黑白仰鼻猴”,属于世界瞩目的珍稀濒危动物,是金丝猴属中最为特化的一个物种,滇金丝猴仅分布在我国喜马拉雅山南缘横断山系的云岭山脉,金沙江、澜沧江之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据初步调查,滇金丝猴尚存13个种群,约2000只,十分珍贵,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滇金丝猴分布的重点地区,有8个种群,约1000至1200只,占整个滇金丝猴种群的半数以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把滇金丝猴列为亚洲灵长类的研究重点,国际野生动物基金会、日本灵长类研究所等国际机构等对滇金丝猴的研究给予高度重视。我国政府有关机构也认识到金丝猴研究的特殊意义及其濒危的严重性,1977年就把金丝猴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继大熊猫后,金丝猴被列为第二国宝。经过几十年艰辛的保护,虽然滇金丝猴的种群数量有了一定的增长,但至今仍未摆脱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
滇金丝猴是世界上除人类以外栖息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长年生活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地带,是生命力最顽强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的活动范围从海拔2500米至5000米,活动量大,活动范围广,猴群活动范围达上百平方公里。滇金丝猴终年生活在冰川雪地附近的寒温性针叶林中,初春季节偶至针阔叶混交林中觅食。滇金丝猴的食物与其它的灵长类动物有很大的差别,以云杉、冷杉树的附生植物松萝、苔藓、地衣和蔷薇科、槭树科等阔叶树的嫩叶、花、果为食,随着季节不同采食的植物种类也有一定变化,但从不食用村民的庄稼,这也是它长期以来能够与人类和谐相处,被当地少数民族奉为“神灵”的缘故。
滇金丝猴分布的海拔高,食物比较特殊,且存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种群数量的增长。保护区建立以来,虽然有关国内外科研院所对滇金丝猴的生态学、生物学特性做过专门研究,但还未对滇金丝猴的食物和食性进行专项研究。由于不能有效的掌握滇金丝猴的食物种类及分布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管理工作。 为了摸清滇金丝猴的食物种类、 分布情况及其食物结构,2007年5月,在全球环境基金(GEF)的支持下,一只由白马雪山保护区科研人员和动、植物专家组成的科察队,深入滇金丝猴生存的核心地带进行科学考察。此次科考主要是在白马雪山保护区内响古箐、格化箐两个滇金丝猴种群栖息地范围内,调查和研究滇金丝猴的食物种类,不同海拔的食物分布状况,不同季节的食物结构,滇金丝猴利用植物根、茎、芽、花、果的情况,同时还对当地社区对滇金丝猴食物树种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提出有效保护滇金丝猴及其栖息环境的对策和措施。
为了搞好这次调查研究工作,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5月13日,中央电视台绿色空间栏目的编导张刚和摄像师段坤提前到达香格里拉,跟踪拍摄科考的前期准备工作。5月份原本是野外调查的最好季节,可是今年雨季提前,而且雨水特别多,连续下了几天仍然没有转晴的迹象。因考察队员和聘请的专家已全部到齐,不能延缓考察时间,我们决定按原计划进行。5月14日,考察队从香格里拉出发,驱车3个多小时后来到了维西县塔城镇,与其他考察队员会和后,当晚住在萨马阁客栈。第二天早上考察队从塔城驱车来到响古箐上社,塔城保护所的和淑光所长为我们联系好的马匹已全部集中在村头的打麦场。10点过,十几名考察队和马帮冒着大雨向白马雪山的核心地区进发,开始了这次充满艰辛的滇金丝猴考察活动。
考察队员主要由保护区的科研人员组成,抽调的都是技术骨干,同时还聘请了动物、植物方面的专家参与此次考察活动。任宝平是中科院北京动物所的博士后,是一位对滇金丝猴保护工作非常执着的年轻有为的灵长类专家,2005年以来,他一直在白马雪山保护区从事滇金丝猴的研究工作;植物专家潘发生,八十年代初从云南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虽然一直在香格里拉县的一所中学从事教学工作,但他特别喜爱所学的专业,二十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走遍了迪庆的山山水水,成为当地非常有名的植物专家。有这两位专家的参加,为我们的科考活动增添了强有力的支持。
我们的第一个宿营点是当地傈僳族人称为阁之米的地方,这里有一个小木屋,曾经是几年前有一位中科院博士做研究时经常住宿的地方,当地人冠以他的名字称为“丁伟窝棚”,如今这个小木屋已成为巡护人员和科研监测人员的宿营地。对于我们这支十几人的考察队伍来说,这个小木屋实在太小,只能满足我们生火做饭,还好,我们准备的七顶帐篷全部用上了,一字排开搭在了一块小平地上。
天快黑时,向导老余从山上回来了,他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近一段时间,有一个滇金丝猴种群就在这一带方圆约50平方公里的地区觅食,但因猴群活动量大,要看到猴子也并非易事。我们聘请的向导余建华,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傈僳族汉子,虽然年过五十,但仍然显得特别精神,他总是面带微笑,给人一种亲近感,作为保护区的巡护人员,十几年来,他一直从事滇金丝猴的保护工作,有着丰富的野外巡护经验和很强的野外识别能力,他不仅对这一地区滇金丝猴种群的活动范围、生活习性和食物非常熟悉,而且与滇金丝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曾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过一只受伤的大公猴和两只被遗弃的幼猴,由此被当地热衷于滇金丝猴保护工作的傈僳族群众推选为“护猴队队长”,正因为有了他的帮助,我们的考察活动才得以顺利开展。根据老余提供的重要信息,考察队决定采用一边跟踪猴群,一边进行滇金丝猴的食物调查,即便如此,我们也无法向绿色空间栏目的两位记者保证能拍摄到滇金丝猴。
5月16日,进山考察的第二天,大雨仍然下过不停,大山和沟谷沉寂在云雾缭绕当中,更增添了这一地区的神秘色彩。听老余讲,在这一带深山密林中经常有野兽出现,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村民在进山采药时被黑熊抓伤,竹林中不时还会闯出毒蛇,更为恐怖的是,在这样的阴雨天气,蚂蝗异常活跃,牛马常常被它们叮得鲜血淋淋,当地村民也不愿在这样的天气进山。听老余这么一讲,作为此次考察队领队的我立即取消了分组调查的计划,我想大家在一起有个照应比较好。吃过早饭,带上干粮,我们开始沿着一条沟谷进行调查。此次考察的路线从2500米至4000米,山高坡陡,海拔跨度较大,需要调查不同海拔段滇金丝猴的食物种类及分布情况。调查开始后不久,我们便发现了几种滇金丝猴食物树种,这段时间正是很多植物的开花季节,为我们识别植物种类提供了方便。每发现一种滇金丝猴的食物,我们都要对树种的特性、滇金丝猴的喜食程度以及社区对这些树种的利用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拍照,用GPS进行坐标定位,并采集植物标本。我们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和植被类型的变化,滇金丝猴的食物种类有很大的变化,在2500米至2700米的沟谷,主要是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虽然这种森林类型在白马雪山保护区分布的面积较少,但却是滇金丝猴食物最丰富的地区,开春季节,当高海拔地区还是冰雪覆盖的时候,滇金丝猴便下到沟谷的阔叶林中觅食,某些蔷薇科、槭树科、毛茛科、忍冬科等阔叶树的嫩芽、嫩叶和花瓣便成了滇金丝猴的主要食物,但大家不用担心它们会毁了这片林子,只要食物充足,它们会保留足够的枝叶和花朵保证植物的生长,维持这里的生态平衡。
虽然出发前,为了防止蚂蝗的叮咬,大家都采取了严厉的防范措施,小心翼翼的行走,但仍然未能躲过蚂蝗的侵袭。考察队员们正在一条溪流边上行进时,突然听到植物专家潘发生一声惊叫,大家一起向他围了过去,一条蚂蝗不知什么时候钻进了他的鞋子和袜子,正在贪婪的吸食着他的鲜血,我急忙用一根小枝条使劲地往下扒,但它却拼命的往回卷缩,这在这时向导老余及时赶到,很有经验的一下把蚂蝗拿开,但鲜血仍然流过不停。大家正在纳闷之时,潘发生告诉大家,蚂蝗具有两个特殊的功能,一是它会释放麻醉剂,致使被咬的人没有明显的疼痛感,往往一时觉察不了;二是它会释放溶血剂,一旦被蚂蝗叮咬,就会血流不止。听他这么一说,大家纷纷检查,才发现每个人的鞋子上都爬了两、三个蚂蝗,幸好发现及时,没让它得逞,大家顾不得疲劳,几乎是跑着穿过了恐怖的蚂蝗地带。这天,由于猴群离我们较远,考察队没有发现滇金丝猴的活动痕迹,而且进山的路已经被陡峭的岩石阻隔,考察队只好原路返回宿营地。
第三天,考察队沿着山脊进行调查,在2700米至3000米的海拔段,植被类型主要是针阔混交林,每到竹笋萌发的季节,滇金丝猴成天都在寻找刚发芽的竹笋,当然,它们也不会错过栎树林下的松茸等美味,调节调节它们的食物结构。在此次考察活动中,除了对滇金丝猴的食物种类进行调查外,我们还对不同植被类型的森林进行了植物样地调查,目的是了解滇金丝猴栖息地的环境质量和不同的植被类型中滇金丝猴的食物存量。
上午十一点左右,当考察队上到海拔3000米的地段时,向导老余发现了一堆新鲜的滇金丝猴粪便,地上到处是猴群拆断的树枝条,凭借老余的判断,昨晚猴群很可能在这里夜宿,今早才离开。大家顿时来了精神,绿色空间的两位记者更是摩拳擦掌,检查和调试摄像器材,做好拍摄的准备。跟随着向导老余,考察队加快了行进的速度,继续向高处攀爬。
海拔3000米至3800米的地带,主要是云杉、冷杉树为主的寒温性针叶林,这是滇金丝猴活动的主要区域,在食物十分困乏的冬季,在云、冷杉树上附生的松萝(当地人称“树胡子”)便成了滇金丝猴的主要食物,除了滇金丝猴外,迄今我们没有发现还有其它动物把松萝当作食物,由于松萝的营养价值非常低,滇金丝猴每天都需要进食大量松萝,松茸的生长速度异常缓慢,所以上百平方公里的一片云、冷杉林才能满足一个滇金丝猴种群的生存需要。其实,滇金丝猴与云、冷杉树有着特殊的相辅相生的关系,滇金丝猴的生存离不开云、冷杉树,同样云、冷杉树也离不开滇金丝猴,如果树上的松萝太多,会出现因松萝过分地吸取树木的营养而导致云、冷杉树木死亡的现象,此时滇金丝猴恰好充当了“清道夫”的角色,把树上的松萝清除掉,确保了云杉、冷杉树的正常生长。由此可见,白马雪山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原始亚高山针叶林对生活在这里的滇金丝猴是何等的重要。
六个小时后,追寻着滇金丝猴的活动痕迹,我们来到了海拔3890米的一处高地,考察队决定在此处稍作休整,补充必要的能量后继续追踪猴群。这时我们碰到了正在这一带巡山的两名巡护人员,其中一个就是老余的小儿子,一见到他,我就想起老余曾经跟我讲过,他的小儿子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酒店的保安就做了3年,为此老余总是放心不下,去年硬是把他叫回来了,跟着他当了一名护猴队队员,为此,老余的妻子至今对他耿耿于怀。小余告诉我们,一个小时前他们看到了猴群从另一个河沟下去了,大家顾不得多休息,朝着猴群活动的方向继续追踪。到下午五点,在追踪猴群10个小时后,在远处的一处密林中,传出了滇金丝猴的叫声,虽然仍然没有见到猴子,但老余估计猴群离我们只有1公里左右。但此时,很对考察队出现体力不支的显现,特别是绿色空间栏目的一名记者出现了严重的高山反应。经过连续几天的奔波,虽然每个考察队员都急切希望看到滇金丝猴,当为了防止发生意外,考察队只好放弃这次极好的机会,撤回宿营地。
几天过去了,跟随考察队的记者还未拍摄到滇金丝猴,大家都很着急,更把向导老余急坏了。为了能尽快跟踪到猴群,老余通过对讲机与两名巡护人员联系,叫他们当晚在海拔近4000米的一处窝棚留宿,以便第二天一早就能发现猴群的踪迹。
根据老余的建议,第四天早上大家都起得很早,七点钟就出发了。不到一个小时,山上的巡护人员传来消息,他们已经发现猴群,但以我们的行进速度,估计还需要四个小时才能到达猴群活动的地方。考察队暂停了食物调查,在向导老余的指引下,径直向猴群活动的方向攀爬。中午时刻,我们正在一棵大树下稍息片刻,吃点干粮之际,突然,老余十分警觉的站起来到处观望,随后他又压低嗓门轻声地告诉大家,他听到了猴群活动的声音,大家都一片寂静,蹲在原地不动。大约过了十分钟,我们就听到树叶刷刷作响,猴群顺着一条山沟下来了。大家跟随着老余,摸索着朝猴群所在的方向跑去,这时猴群正在沟边的阔叶树上觅食。见到了梦寐以求的滇金丝猴,大家纷纷掏出照相机、摄像机进行拍摄,绿色空间的两位记者早已忘了疲惫,争分夺秒的投入了拍摄工作。在野生状态下见到这么多滇金丝猴,非常使人震撼,由于太过于激动,我竟然忘了打开摄像机镜头盖。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这群滇金丝猴约有200余只,猴群大概由16家庭组成,每个家庭有7至14只,由1只成年公猴、2-3只成年母猴,2-4只亚成年猴和多个幼猴组成。据老余讲,我们见到的这群猴子平时有300多只,这几天分成两群了,过几天它们又会合成一群。分布在响古箐的这个种群是目前整个滇金丝猴栖息地范围内种群数量最多的猴群,这里也是野外考察和研究滇金丝猴最理想的地点。
滇金丝猴社会是一夫多妻制,猴群没有猴王,各个家庭之间友好相处,又往往保持着互不相犯的默契。每个家庭都有一只强壮的公猴担当保护任务,它往往占据树上的有利位置,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准备驱逐来犯之敌,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显现,大公猴好像有点害羞,每当摄像机镜头对准它时,它就转过去背着你,很难拍到它的英俊面容。相反,幼猴却非常好动和调皮,不停的到处攒动,在滇金丝猴社会,幼猴是猴群之间联系感情的唯一纽带,它们可以突破猴群之间互不相犯的戒律,聚在一起玩耍,天真的幼猴有时甚至敢拉住大公猴的尾巴荡秋千,大公猴也不会对它发怒,但亚成年猴却不行,它们胆敢雷池半步,就会遭到大公猴的严厉呵斥。幼猴似乎还喜欢面对你的镜头,充满童真和好奇心。
今天我们特别幸运,也许是有老余这个“猴王”相伴的缘故,猴群在树上活动和觅食了近二十多分钟。突然猴群一阵躁动,我们正在惊奇之时,随着树叶一阵哗哗作响,只见到猴子在间隔几米远的大树之间飞跃,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整个山谷一片寂静,好大一会过后,考察队员们才逐步从刚才的兴奋中缓过神来。
就一个普通人的审美观念来说,滇金丝猴无疑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动物。凡亲眼目睹过这一生灵的人都会为其“美貌”所倾倒,赞叹不已。它具有一副“人模人样”的脸,全无半点“毛脸雷公”猴像,身着黑白二色“裘皮大衣”,显得十分高雅、富态;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那美丽的红嘴唇,简直就是许多现代女性刻意追求的那种令人心动的红唇。
可是迄今为止,有机会见到它的人寥寥无几,当今世上绝大多数人还想象不出滇金丝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甚至科学家们对它的了解也极为有限之时,这一物种已濒临灭绝。
比起二十多年前做滇金丝猴研究的龙勇诚他们相比,我们已是很幸运了,当年他们在山上呆了几个月,就连滇金丝猴的影子也没有见到。看到今天滇金丝猴对我们不是那么畏惧了,我感到十分的欣慰,难道这不就是我们二十几年的保护成效吗?我突然想起龙勇诚曾说过的一句话:“过去,滇金丝猴闻到人的气味就跑了,是因为有人打它,如今我们能在野外观察到滇金丝猴,是因为人们不再伤害它们”。最近,我又到格化箐的腊玛嘎底哨卡做监测工作时,同行的巡护人员告诉我,有时他们在房子里睡觉,猴群就在房前的大树上过夜,猴子对他们是何等的信赖。
响古箐的考察任务完成后,我们又转战到格化箐继续开展滇金丝猴的食物及食性研究工作。随着考察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历经艰辛万苦,终于有了惊人的发现,滇金丝猴不仅有松萝这一特殊的食物,而且在它的食物结构中,还包藏着人们未知的秘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滇金丝猴的食物中有两种杜鹃类植物,滇金丝猴主要食用其花蕾和花瓣,而且这两种杜鹃的毒性较大。当地的村民一般都不会采集杜鹃树下的野生菌类,况且在临近的香格里拉县碧塔海保护区,每逢杜鹃花开的时节就会出现“杜鹃醉鱼”的现象。难道我们的滇金丝猴有一种特殊的消化系统,能降解杜鹃花的毒性吗?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滇金丝猴的食物中,有近十种中药材,难道这些中药材化解了杜鹃花的毒性?
的确,滇金丝猴是除人类外海拔分布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是四种金丝猴中特化程度最高的物种,也是亚洲疣猴亚科中物种特化之最。造成其生态行为学极为独特且世人对此知之甚少,所以,研究滇金丝猴对于了解亚洲灵长类的分化和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极高的学术价值。我们相信,随着对滇金丝猴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这一“高原精灵”的神秘面纱会逐步被世人所知晓。
读音:diān
[diān]
古族名,在今中国云南省东部滇池附近地区。 ◎ 中国云南省的别称:滇红(云南出产的红茶)。滇剧。滇池。
读音:jīn
[jīn]
一种化学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黄赤色,质软:黄金。金子。金笔。 ◎ 金一类的,具有光泽、延展性,容易传热和导电的固体的通称(汞除外)。:金属。五金(旧指金银铜铁锡)。合金(两种或多种金属混合而成的金属)。金文(铸或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旧称“钟鼎文”)。 ◎ 钱:现金。基金。挥金如土。 ◎ 指兵器或金属制的乐器:金革(兵器甲铠的总称,引申指战争)。金声(a.钲声;b.钟声)。金鼓(锣鼓)。 ◎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 喻尊贵、贵重、难得、持久、坚固、有光泽等:金兰(友情深)。金刚(
读音:sī
[sī]
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蚕丝。丝绸。缂(kè)丝(中国特有的一种丝织的手工艺品。亦作“刻丝”)。 ◎ 像丝的东西:铁丝。菌丝。肉丝。游丝。 ◎ 细微,极小:一丝不苟。 ◎ 绵长的思绪或感情:情丝。愁丝。 ◎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一丝等于千分之一分):丝毫(喻极少,极小,一点儿)。丝恩发(fà)怨(指极小的恩怨)。 ◎ 公制长度单位,一米的十万分之一(亦称“忽米”、“道”)。 ◎ 指弦乐器: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竹”指管乐器)。 ◎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读音:hóu
[hóu]
哺乳动物,种类很多,行动灵活,好群居:猴子。猿猴。猴戏。猴头。猴拳。猴枣(中医指猕猴内脏的结石)。 ◎ 喻机灵的人:猴儿精。 ◎ 方言,乖巧,机敏(多指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