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包”是中国北方方言词语,见于北京话、天津话、东北话、洛阳话等。“烧包”的意思是“有点钱总想花出去”(陈刚:《北京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9月,北京)例如:“这几天他正烧包哪!午饭刚吃了烤鸭,晚饭又要吃涮羊肉。”(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第357页,北京出版社,1990年4月,北京)北京话的“烧包”也可以说成“烧”,“讽刺人因有钱而不知所措”,含贬义。
就是这么一个方言词,成了全中国的高频流行语。
“烧包”的意思是看到喜欢的东西,不顾世俗的眼光甚至自己的财力就把它买下。“烧包”是对个性消费、超前消费的一种肯定。
烧包族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已从有钱、花钱的层级上升到个性、时尚的层级,成为一支生机勃勃的消费大军。这些人惟恐别人说自己没有个性,巴不得别人把自己称为“烧包”。“烧包”的词义已经由贬转褒。
“烧包”的相关词语有哈烧包、烧包小铺、烧包时代、烧包心理等。
读音:shāo
[shāo]
使东西着火:焚烧。燃烧。烧灼。烧毁。 ◎ 用火或发热的东西使物品受热起变化:烧水。烧饭。烧砖。烧焊。烧蓝。烧料。 ◎ 一种烹饪方法:烧茄子。烧鸡。 ◎ 体温增高:发烧。退烧。 ◎ 经烘烤制成的饼:烧饼。火烧。 ◎ 一种烈性白酒:烧酒。高粱烧。 ◎ 过多的肥料使植物枯萎、死亡。
读音:bāo
[bāo]
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包装。包饺子。 ◎ 包好了的东西:邮包。背(bèi )包。 ◎ 装东西的袋:书包。皮包。 ◎ 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包括。包举(总括)。包容。包涵。包罗万象。无所不包。 ◎ 总揽,负全责:包销。包揽。 ◎ 保证:包赔。包在我身上。 ◎ 约定的,专用的:包饭。包工。 ◎ 围:包围。包剿。 ◎ 一种带馅的蒸熟的面食:包子。糖包儿。 ◎ 身体上肿起的疙瘩:脓包。 ◎ 姓。
读音:zú
[zú]
亲属,泛指同姓之亲:族规。族长。家族。 ◎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 ◎ 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民族。 ◎ 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宗族。氏族。部族。 ◎ 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芳香族。 ◎ 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族灭。 ◎ 聚合,集中:云气不待族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