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玉上的斑点;纇,丝上的疙瘩。比喻事物的缺点、毛病。 唐 柳宗元 《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凡为六十七篇,命之曰《非国语》……思欲尽其瑕纇,以别白中正。” 元 蒋易 《<极玄集>序》:“盖当是时以诗鸣者,人有其集,製作虽多,鲜克全美,譬之握珠怀璧,岂得悉无瑕纇者哉。” 清 李楷 《<嵞山集>序》:“凡古人之不合於我者,輒訾其瑕纇。”
读音:xiá
[xiá]
玉上面的斑点,喻缺点或过失:瑕玷。瑕垢。瑕疵。 ◎ 空隙:瑕隙。瑕衅(漏洞,可乘之隙;亦喻过错)。 ◎ 古同“霞”。
读音:lèi
[lèi]
丝上的结。 ◎ 缺点;毛病:“明月之珠,不能无颣。” ◎ 疙瘩;颗粒。 ◎ 花苞:“寒食二月三月交,红桃破颣柳染梢。” ◎ 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