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乳菇
,是一种中药读音:Bái Rǔ Gū
简介:
【别名】羊脂菌、辣味乳菇、白奶浆菌、板栗菌、白蘑菇、石灰菌
【来源】
药材基源:为红菇科真菌辣乳菇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arius piperatus (L.ex Fr.) Gray[Agaricus piperatus L.ex Fr.]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摘,晒干备用。
【原形态】菌盖宽5-15cm。中部下凹呈浅漏斗状。干,白色,无毛绒,无环纹。盖缘渐薄微上翘。菌肉白色,坚脆,伤后不变色。味辣。乳汁白色,不变色。菌褶白色,下延。柄短而粗,高4-6cm,粗1-3cm。孢子球形、阔椭圆形,(6-7)μm×(5-6)μm,壁具微疣。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散生或群生于针、阔叶混交林下,以温带和亚热带为习见。为多种树种的外生菌根菌。6-10月常见。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性状】性状鉴别 菌盖扁半球形,中央脐状,或呈近漏斗形,白色,稍带黄色。菌肉白色或淡黄色。菌褶密,分叉。蛋壳色或白色。菌柄短圆柱形,或向下渐细,长2-6cm,直径1-3cm,白色,内实。气微,味辣。
【化学成份】本品含辣乳菇二醛(piperdial),辣乳菇醛醇(piperalol),绒白乳菇醛(velleral)和异绒白乳菇醛(isovelleral)等。
【药理作用】子实体中所含的倍半萜内酯的结晶混合物有抗白血病作用。
【性味】苦;辛;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舒;四肢抽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
【注意】《滇南本草图说》:患冷疾腹痛泄泻者忌食。
【附方】该菌色白,有白色乳汁溢出,如羊脂,故有白乳菇、羊脂菌、白奶浆菌等名。
【摘录】《中华本草》
读音:bái
[bái]
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白色。白米。 ◎ 明亮:白昼。白日做梦。 ◎ 清楚:明白。不白之冤。 ◎ 纯洁:一生清白。白璧无瑕。 ◎ 空的,没有加上其它东西的:空白。白卷。 ◎ 没有成就的,没有效果的:白忙。白说。 ◎ 没有付出代价的:白吃白喝。 ◎ 陈述:自白。道白(亦称“说白”、“白口”)。 ◎ 与文言相对:白话文。 ◎ 告语:告白(对公众的通知)。 ◎ 丧事:红白喜事(婚事和丧事)。 ◎ 把字写错或读错:白字(别字)。 ◎ 政治上反动的:白匪。白军。 ◎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
读音:rǔ
[rǔ]
分泌奶的器官:乳房(亦称“乳”、“奶子”)。乳峰。乳罩。 ◎ 乳房中分泌出来的白色甜汁:乳汁(亦称“奶”)。哺乳。乳母(奶妈)。乳臭(xiù)未干(对年幼人表示轻蔑)。 ◎ 像乳汁的东西:豆乳。乳胶。乳腐(亦称“腐乳”)。 ◎ 像乳头的东西:钟乳(钟上可敲打的突出物)。钟乳石。 ◎ 生,生殖:孳乳。 ◎ 初生的、幼小的:乳燕。乳牙。乳名(小名)。
读音:gū
[gū]
蕈,菌类植物:香菇。冬菇。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