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词语字典 拼音查词语 秋燥的意思
秋燥

基本解释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秋燥”易与虚火结成“燥热”,也会影响人体对水的正常吸收,导致人们在口、鼻、皮肤等部位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燥感。 

进入深秋,天气变得更加凉爽,但是很多人却觉得浑身皮肤发紧,口干舌燥,嘴唇老是脱皮,喝了很多水也不解渴;有的人觉得鼻腔干燥,鼻子老像要冒烟一样,一不小心还会流鼻血;有的人觉得喉咙发干,咳嗽却咳不出痰来。

这些症状,虽然不是大毛病,但是却让人感到心烦意乱。这些症状并不是一般的上火,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 

凉燥

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症,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

温燥

感受秋季天亢旱燥气而发病,是秋燥之偏于热者。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 

中医方法

1、润燥清火:连翘12克、薄荷3克、石膏24克、生地18克、甘草3克、草决明15克。

适应症:燥气化火,耳鸣目赤,牙龈咽喉肿痛。

2、生津益胃:沙参10克、麦冬12克、生地18克、玉竹10克、冰糖3克。

适应症:舌燥唇干、不思饮食,舌红无苔,热病后胃津未复。

3、润肠通便:南杏仁15克、北杏仁15克、桃仁12克、金银花15克、玄参10克。
适应症:大肠受热、大便干结、口腔干燥。

4、增液润燥:玄参10克、麦冬15克、生地24克、桃仁12克、厚朴12克、枳实10克、甘草3克。

适应症:热病后津液枯竭,口燥作渴,便秘不通。

5、滋燥养荣:当归15克、生地18克、熟地18克、白芍12克、秦艽12克、防风12克、甘草3克、黄芩10克

适应症:血虚生燥,皮肤皱摺,筋急抓枯。

6、清燥润肺(清燥救肺):人参6克(另煎)、麦冬12克、桑叶15克、石膏30克、胡麻仁12克、阿胶10克(烊服)、杷叶15克、甘草3克、杏仁15克。
适应症:温燥伤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苔白,舌红少津。

7、滋燥清肠:黄连6克、阿胶10克(烊服)、生地18克、牡丹皮12克、银花12克

适应症:肺燥肠热、下利灼肛、秋燥兼伏暑热,已从火化。  

饮食疗法

《说文》释义:“水流湿,火就燥,燥万物者莫熯乎火”,所以,秋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食煎炒,多进果蔬,力戒温燥辛辣或烟酒槟榔等刺激之物。如清炖、清蒸之品常吃,旺火爆炒之物尽量疏远。冰糖、蜂蜜,因人而异;西红杮、黄瓜、绿叶蔬菜最好餐餐佐食;葡萄、杮子、梨子等水果为清凉滋润佳品,虽可常吃,但应注意交替变换,不可单一挑食,亦不可放量暴食。

民间食梨,有生吃、榨汁、炖煮、熬膏,吃法虽异,目的归一,“生津润燥,滋阴养肺”深为百姓所熟知。  

字义分解

读音:qiū

[qiū]

一年的第三季:秋季。秋景。秋水(喻人的眼睛,多指女子的)。秋波(喻美女的眼睛)。三秋(a.指秋收、秋耕、秋播;b.指三年)。秋高气爽。 ◎ 庄稼成熟的时期:麦秋。 ◎ 指一年:千秋万代。 ◎ 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秋。 ◎ 姓。 ◎ 一种运动和游戏用具称“秋千”。

读音:sào,zào

[sào,zào]

干,缺少水分:干燥。燥裂。燥热。枯燥。

其他的词语
热门词语推荐
大家都在看
  • 广西方言
  • 四川方言
  • 政治笑话
  • 华北地区方言
  • 笔画
  • 恐怖笑话
  • 成人谜语
  • 手机笑话
  • 笑话
  • 夫妻笑话
  • 澳门方言
  • 侦探故事
  • 谐音歇后语大全
  • 西游记歇后语大全
  • 成语
  • 民间故事
  • 2023年最新歇后语
  • 祖国风光的谚语
  • 牛年对联
  • 特产养殖
  • 经典绕口令
  • 长篇鬼故事
  • 一千零一夜
  • 西藏方言
  • 对联技巧
  • 中国古典名著歇后语
  • 恋爱笑话
  • 天津方言
  • 综合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