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词语字典 拼音查词语 织纹螺的意思
织纹螺

基本解释

   织纹螺(Nassariidae),俗称麦螺、白螺或者甲锥螺,属软体动物肉食螺类,广泛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海洋环境受到污染,“赤潮”频发,使织纹螺体内“石房哈毒素”毒性大增,一颗小小的织纹螺就有可能致人丧命。

 

详细解释



   简介

  在民间,织纹螺有很多俗称,如甲锥螺,麦螺,白螺,割香螺,相思螺,以及香蛳。

  分布

  织纹螺盛产于中国东南沿海福建江浙一带,主要生活在近海边的泥沙地和礁石附近。每年端午前后,这种螺生长成熟。

  外形

  从外表看来,织纹螺形似圆锥体,大小与指甲盖相仿,盘旋8层,基部收缩。它的尾部较尖,螺体细长,长度约1厘米,宽度约0.5厘米,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

  饮食习俗

  据说,福建省沿海居民一直都很喜欢炒织纹螺这种小海味,特别是莆田,家乡人都认为它是下酒的好菜,尤其在端午节前后都爱食用织纹螺。

  炒熟的麦螺颜色层次分明,外形小巧,螺口白色圆润,较易吸吮,吃起来肉质嫩滑,略带筋道,丝丝鲜香,回味无穷,越吃越上瘾。

  食用织纹螺的多是东南沿海地区,在福建莆田民间甚至还流传着吃螺过节的习俗。

  毒性

  织纹螺本身并没有毒性,它那致命的毒性是从生长环境中获得的。织纹螺有没有毒性取决于它所吃过的食物,正因为如此,赤潮被普遍认为是螺“中毒”的罪魁祸首。

  贝类生物大多是吃了有毒的藻类植物,使毒素在体内富集,从而成为有毒的生物。织纹螺吃岩石上有毒藻类的时候,实际就是毒性逐渐聚集的过程。像塔玛亚历山大藻、盐多加藻这些附着在岩石上的微生藻类,恰恰是有毒藻类。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赤潮是催生大面积有毒螺类的重要条件,不过这主要是基于发生有毒赤潮的前提之下。赤潮是大量浮游生物聚集所致,这个环境一旦成为有毒生物的聚集地,就有可能出现大面积有毒织纹螺。

  危害

  近年来,由于海洋环境受到污染,“赤潮”频发,使织纹螺体内“石房哈毒素”毒性大增。经检测,该毒素对人体的经口致死量为0.54毫克—0.9毫克,也就是说,一颗小小的织纹螺就有可能致人丧命。

  每年夏季都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往年福建省的其它地区就有发生过织纹螺中毒的事件,中国国家有关部门已明确禁止销售经营织纹螺。

  就诊

  织纹螺种类繁多不易辨别,若自己不懂得辨别,建议不要购买食用螺类产品,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症状的,须立即到医院就诊。

  现在织纹螺体内的毒素,还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如果你想添加一个新词条,请 创建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字义分解

读音:zhì,zhī

[zhì,zhī]

用丝、麻、棉纱、毛线等编成布或衣物等:织布。编织。织女(a.织布、织绸的女子;b.指织女星)。棉织物。 ◎ 引申为构成:罗织罪名。 ◎ 用染丝织成的锦或彩绸:织锦。织文(即“织锦”)。织贝(织成贝文的锦)。

读音:wén

[wén]

丝织物的文理,物件的文理:纹理。纹饰。条纹。水纹。指纹。斜纹。

读音:luó

[luó]

软体动物,体外包着锥形、纺锤形或椭圆形的硬壳,上有旋纹:螺蛳。田螺。海螺。螺号。螺钿。法螺(用海螺壳做成的佛教乐器)。 ◎ 像螺壳纹理的:螺纹。螺旋。螺钉。螺母。螺栓。螺髻(古代妇女似螺壳的发形)。 ◎ 同“脶”。

其他的词语
热门词语推荐
大家都在看
  • 黑龙江方言
  • 中国古典名著歇后语
  • 方言
  • 农用物资
  • 祝寿对联
  • 儿童绕口令
  • 团结合作的谚语
  • 人与自然
  • 字谜
  • 恐怖笑话
  • 湖南方言
  • 广西方言
  • 格言对联
  • 宗教笑话
  • 交往笑话
  • 结婚对联
  • 湖北方言
  • 绕口令大全
  • 虎年对联
  • 绕口令
  • 成语谜语
  • 农业谚语
  • 致富指南
  • 拼音
  • 居室对联
  • 骂人的歇后语
  • 夫妻笑话
  • 英语谜语
  • 华中地区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