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盒族 - 起源
“药盒族”源自日本。最初是病人把一天的剂量装在一个小盒子里,既方便携带又能提醒按时吃药。如今这演变为一种 “时尚”,一种 “流行”。很多年轻白领,每天随身携带药盒,里面除了各类营养保健药就是常用OTC药,吃药对他们而言已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药盒族 - 现象
旅美作家陈燕妮曾在《遭遇美国》一书中描述美国人——大把大把、有滋有味地嚼着维生素,就像小孩子吃糖一样平常。如今,这种生活场景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身边,很多上班族药不离身。
在调查的30位女性和10位男性中,从事房产、服装、IT、投资、化妆品这种高薪职位的占多数。中信泰富和恒隆广场写字楼受访的30人中,70%正在服用保健品,其中以25岁左右的女性随身携带小药盒或在办公室中放置药罐的居多。 几乎所有受访的职业女性都不知道自己身体里到底缺乏什么元素,而是盲目地以为只要补充维生素或矿物质总会对身体有好处。
调查指出,30岁以下年轻人的药盒大多被美容药丸、减肥药、维生素类填满,而30岁以上的中年人士则注重对钙、铁、锌等元素的补充。相同的是他们都没有征求过医生的指示,更没有做过系统的检查,所服之保健品几乎仅凭广告介绍和亲友推荐,实在令人担忧。
一名 23岁的女白领在网上“晒”出她生活中的15种必备药,除了板蓝根、健胃消食片等常见药外,竟还有不少治疗抑郁、失眠等精神类药物。该网友一声 “人人都有城市病”的诉说引起众多网友的共鸣。 与上述网友吃药不同的是,在外企做销售的Carol,每天早晨出门前,一定会吞服一把晶莹剔透的胶囊,这一习惯她保持了一年。 “没办法,工作时间不固定,出差、加班早已是家常便饭,为了保持健康的身体,只有靠吃营养药了。”Car-ol在其微博上这样写道。
在一些白领论坛上,因为工作压力和时间关系,根本无法保证正常三餐,为了补充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保健药成为最佳选择。由此催生了城市中年轻 “药盒族”。
药盒族 - 危险
繁忙的事务、迅速的变化和激烈的竞争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因为缺乏这样那样的元素而形成“亚健康”状态。例如有些人缺乏维生素A,眼睛怕光,易脱发;铁质的缺失者易患缺铁性贫血……与此同时,另一种人却因为长期服用保健药品而产生了依赖症。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补充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人们通常认为食用胡萝卜素会减少癌症发病率,但英国一家权威癌症研究机构经临床测试得出的结论却是:服用过量的胡萝卜素反而会增大吸烟者患肺癌的机会。
更何况,不同的营养保健品之间可能还有搭配禁忌,比如含人参的营养保健品不得与萝卜子、五灵脂、藜芦同用。铺天盖地的广告让我们眼花缭乱,无从下手;众说纷纭的保健品功效更使我们疑虑重重。但是资讯的爆炸,同时也意味着混乱,我们真的搞不清自己究竟应该补什么?怎么补?多少才合适?于是抱着“宁滥勿缺”的观念,将自己的安危寄托于一只小药盒中。
现代白领工作节奏快,压力大,脑力消耗多,体力消耗少,很多亚健康症状就是在不规律的饮食和作息中产生的。单纯依赖胶囊、药物补充营养、获取健康的做法并不可取。虽然这些药品的成分确实有效,但依靠药物肯定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尤其是补充维生素要注意 “量”,过多补充不仅对身体无益还会引起中毒营养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它只对特殊人群适用,一般健康人群如果不加选择地食用,超出微量营养素的安全范围,不仅对人体无益,还会威胁人体健康。
有专家提出:成人每天摄入600微克至700微克的维生素A可以保持皮肤、头发及免疫系统的健康。然而有些维生素产品中一片维生素A含量就可高达1500微克。如果人们在日常饮食中饮用了强化牛奶,每天再服一片这样的维生素产品,就会达到中毒水平。
读音:yào
[yào]
可以治病的东西:药材。药物。补药。毒药。草药。中药。西药。药剂。药膳。药到病除。良药苦口。 ◎ 有一定作用的化学物品:火药。炸药。杀虫药。 ◎ 用药物救治:不可救药。 ◎ 毒死:药老鼠。 ◎ 古同“约”,缠。 ◎ 草名,即“白芷”。
读音:hé
[hé]
底盖相合的盛东西的器物:盒子。果盒儿。铅笔盒儿。盒带(盒式磁带的简称)。盒饭。
读音:zú
[zú]
亲属,泛指同姓之亲:族规。族长。家族。 ◎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 ◎ 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民族。 ◎ 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宗族。氏族。部族。 ◎ 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芳香族。 ◎ 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族灭。 ◎ 聚合,集中:云气不待族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