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 萧槭 ”。1.凋零;零落。 唐 杜甫 《法镜寺》诗:“嬋娟碧蘚浄,萧摵寒籜聚。” 清 曹寅 《题柳村送别图》诗:“旧雨依稀留墨瀋,残梧萧摵变商声。”
(2).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唐 刘禹锡 《游桃源》诗:“日莫山逕穷,松风自萧槭。”《花月痕》第四四回:“﹝ 跛脚 ﹞见新月模糊,西风萧槭,满院里梧叶捲得簌簌有声。”
读音:xiāo
[xiāo]
即“艾蒿”。 ◎ 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萧然。萧瑟。萧索。萧飒。萧森。萧骚。萧疏。萧条。 ◎ 〔萧萧〕a.象声词,形容马叫声或风声,如“风萧萧兮易水寒”;b.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如“华发萧萧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 ◎ 〔萧墙〕照壁,喻内部,如“祸起萧萧”。 ◎ 姓,如南朝梁有萧统。
读音:sè
[sè]
捎。 ◎ 古同“槭”,树枝光秃,叶凋落的样子。● 摵 sù ㄙㄨˋ ◎ 到,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