讹变(訛變) 亦作“譌变”。 讹误变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 吐京郡 治故城,即 吐军县 之故城也。胡 汉 译言,音为讹变矣。” 宋 钱易 《南部新书》庚:“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公门为牙门,字称讹变转为衙。”词语解释
é biàn ㄜˊ ㄅㄧㄢˋ
语词讹变现象的发生,也与语用因素有关。言语行为中,理解对语义的超越,表达对语义的创造,使语词的语义发展变化,这种语义的变化导致了语词形式的变化。这种变体可以叫做语义变体。例如《诗经•周南•桃夭》中有“桃之夭夭”一句,是描写桃花的盛开,“夭夭”就是茂盛的样子。但后来却演变出一个与之意思毫无关联的“逃之夭夭”来。这种变化,应该是诙谐的说法引起的,即表达者为了取得诙谐的效果,在表达时故意超越原来的语义,而创造出一种临时性的新语义。而这种创造性的运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仿效,于是逐渐流行了开来,这种临时性的新语义也就沉淀了下来成为一种固定的语义。由于新的语义与原来的语义毫无意义上的关联,为了区别,“桃”字也就被改为“逃”字。这种讹变就如现代网络语言所带来的语词的变化,如“美眉”、“灌水”。当然,这些网络语言能否沉淀下来进入现代汉语的“内核”,还要经历时间的考验。
读音:é
[é]
错误:讹字。讹误(文字、记载错误)。讹谬。讹传(chuán )。以讹传讹。 ◎ 敲诈,假借某种理由向人强迫索取财物或其他权利:讹诈。 ◎ 谣言:讹言(a.诈伪的话,谣言;b.胡言乱语)。 ◎ 感化,变化:“岁月迁讹。” ◎ 野火烧。
读音:biàn
[biàn]
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更改:变调。变动。变法。变为。变革。变更。变通(把原定的办法略加改动以适应事实的需要)。变本加厉。变幻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