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词语字典 拼音查词语 象鼻山的意思
象鼻山

基本解释

  象鼻山又称象山,位于中国广西省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合处。象鼻山是桂林最重要的也是最经典的旅游景点之一,是桂林的城徽。象山公园是桂林最著名的公园之一,以象山为主景,以桃花江、漓江、爱情岛等衬托。象鼻山因山南尾峰一洞穿山,山形似象鼻饮涧而得名。

  象鼻山 - 简介

  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叫仪山、沉水山,简称象山,位于广西省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象鼻山形状好似一只饮水的大象,鼻子伸进水中。国家首批4A级景区,占地11.88万平方米,属于喀斯特地貌自然风景区。早在唐宋就成为著名游览胜地,有1000多年的游览史。

  象鼻山海拔200米,高出水面55米,长108米,宽100米。山体面积1.3公顷,它是由3.6亿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的。清代工部郎中舒书在《象山记》中写道:“粤之奇以山,粤西之山之奇以石,而省城相对之象,则又其奇之甚。”

  象鼻山主要景点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贤塔、宏峰寺及寺内的太平天国革命遗址陈列馆等。

  象鼻山上有一座塔,名曰普贤塔,东边有一山洞,曰水月洞,洞中有水流过。山腰处还有一穿通的岩洞,好似大象的眼睛。象鼻山两边都有上山的石阶。

  山体前部的水月洞,弯如满月,穿透山体,清碧的江水从洞中穿鼻而过,洞影倒映江面,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奇观,“象山水月”因之成为桂林山水一绝。水月洞的幽奇迷纪令古往今来的墨客骚人文思泉涌,洞内外石壁上留下了历代石刻文物50多件,多为宋代镌刻,多刻在水月洞内外崖壁上,其中著名的有南宋张孝祥的《朝阳亭记》、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和陆游的《诗礼》。

  象山南麓,有始建于唐代的云峰寺,象山的东、西麓,艾有石级曲折百上。明代建筑普贤塔耸立于此,普贤塔形似剑柄,又似宝瓶,所以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高13米,须弥座为双层八角形,雕有普贤菩萨像,因名“普贤塔” 。 [1]

  象鼻山 - 传说

  关于象鼻山的传说,版本很多,但比较权威的是下面的第一种版本,第二种版本也较流行,写在下面,供参考。

  第一种传说

  传说玉皇大帝有一头坐骑大象,有一天玉帝带它下人间,待到要回去的时候,大象留恋桂林的美景,不愿回去,便到漓江喝水。玉帝很生气,拔出腰间的宝剑向大象刺去,大象化为石山,即象鼻山,宝剑的剑柄便成了象山上的普贤塔。

  第二种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桂林有一只大象,在地上横行霸道,毁坏田地,使得民不聊生。玉帝知后,派人趁大象在漓江边喝水之时,用剑将大象杀死,后化为石山,剑变成了宝塔。

  象鼻山 - 文物

  洞内外崖有古代石刻文物五十余件,其中以宋代爱国诗人张孝祥、范成大和陆游的作品最为有名。

  象鼻山的南麓有近年改建的始创与唐代的云峰寺,寺内陈列着太平天国的历史文物。在寺的西面是一座舍利塔,这里原来还有个开元寺。唐代的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漂到海南岛,在北归的途中,经过桂林时,居住于开元寺,在此主持大典,讲法传经。

  象鼻山 - 景点

  水月洞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距今约1.2万年前, 地壳抬升,漓江缩小,加速了水月洞的发育, 形成一个东西通透的圆洞。长17米,宽9.5,高12米,面积约150平方米。《象山记》载, “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 形圆而长,其半入于漓水中,水时高时下,故其穴亦时有大小”。

  因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与水中的倒影合成了一个圆月,故称水月洞。水月洞里江水流通,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则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观。历代文人墨客为感叹此自然造诣,留下不少经典佳文——“饱吸清风高卷鼻,横拖明月懒归阑”是此景的绝佳描述。

  水月洞洞口朝阳,亦名朝阳洞。但洞在水上, 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 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 文人学士属文赋句,莫不叹为观止。宋蓟北处士《水月洞》诗有“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之句,细致刻画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辉映的奇迹。象山的水月与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对, 一悬于天, 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宋代在洞中建朝阳亭,清代改称得月楼,已废。洞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朝阳亭

  在像鼻山水月洞内,始建于宋,亭已早废,但远在800多年前,围绕水月洞的命名,两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长官之间展开的一场

  背靠背的笔墨官司,一直成为到此游览的人们永恒的话题。原来,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张孝祥游水月洞留连至晚不归,不久再度重游, 一高兴题诗作序,因洞口东向,把亭名、洞名、岩名统统已为“朝阳”,并把记述其事的《朝阳亭诗序》该在水月洞北壁。其后, 范成大主桂,持不同意见,恢复了原名,写下《复水月洞铭》,并镌在洞的南壁。

  象眼岩

  位于象鼻山山腰南北两侧, 互相贯通,高约2米,宽5~10米,长52.8米,呈扁长形,面积约274平方米。象眼岩原是一段不长的古地下河道,形成年代比水月洞早,因部位恰巧在象眼处而得名。从象山南麓南极洞口,沿石级可登上南眼。出象眼岩,盘山道可达山顶。北眼悬崖峭壁,无磴可通。象眼岩南北两洞,是一对眺望风景的绝妙窗口。从左眼张望,高耸的漓江饭店近在咫尺,城区楼宇街市鳞次栉比,半城山芭历历在目;从右眼远眺,江波帆影, 闪烁隐现于訾洲、塔山、穿山之间。

  云崖轩

  宋代园林建筑。明张鸣凤《桂故》载: “故宋提刑方公信孺即南壁下建精舍以居, 曰云崖轩。轩废已久。”根据方信孺《题云崖轩》和邵以仁在方所镌诗之前便建“古云崖轩”的记述。云崖轩确建何时无可考。方信孺诗有“不用穷探费杖藜, 隐然林壑挟城陴。曾尊月洞千岩上, 更著云崖一段奇”之句,说云崖轩建在象山麓是可信的。

  普贤塔

  顺象鼻山山岩曲折而上,山势孤拔陡峭,山岩嶙峋,崖间藤蔓缠绕,山顶树木成荫。绿树丛中耸立着一座建于明代初期的喇嘛式实心塔——普贤塔,远看像大象背上的宝瓶,又像插在大象背上的剑柄,故又称宝瓶塔、剑柄塔。塔高13.6米,塔基为双层八角须弥座,塔身第二层正北面嵌有青石线刻“南无普贤菩萨”像。

  该塔建于明代,塔高13.6米,塔基为双层八角须弥座,在第二层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浅刻的南天普贤菩萨像。普贤塔位于象山之颠,不仅与桂林山水的传说相吻合,又印证了普贤菩萨乘大象之说,而大象驮宝瓶,在亚洲各国的许多传说中,也象征着和平、美好和幸福。

  舍利塔

  在象鼻山的西南面,桃花江畔。此塔通高13.2米,始建于唐朝显庆二年(657年),现塔为明洪武十八年(1358年)重建。塔身为宝瓶式,塔顶似伞盖,有相轮五圈,冠以葫芦形铜质宝顶。据记载,唐天宝七年( 748年),鉴真和尚5次东渡扶桑(日本)受阻,转辗来到桂林,曾与数十位日本僧人居留寺中年余。

  象鼻岩

  与水月洞相邻,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后处而得名。岩高1.9米,,宽3.3米,长约13.5米, 面积44.5平方米。岩口面江, 东向,呈条形封闭状态, 是内凉、眺望江景佳处。明代学者毛宾泉曾在此读《周易》后人在岩口刻“读书岩”3字,并称此岩为“点易山窗”。万历丁丑(1577)春正月中进行修整, 有“宾泉山人开深此洞”题名石刻。明诗人张襄《访毛宾泉点易山窗》诗, 有“千顷水光涵洞府”, “山窗寂静观周易”句,详见水月洞摩崖石刻。

  象鼻山 - 评价

  唐宋以来即为游览胜地。宋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诗: “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还流。”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景致。

  明代诗人孔镛写道:“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

  象鼻与象身之间的水月洞,范成大说它“其形正圆,望之端整如月轮”。水月洞里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则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观,使历代诗人吟咏不止。

  陆游虽然没有到过桂林,但对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诗和信札寄给当时任昭州(今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则“命工刻与崖石,与世人共之”。

字义分解

读音:xiàng

[xiàng]

哺乳动物,是目前地球陆地上最大的哺乳类动物,多产在印度、非洲等热带地区,门牙极长,可用于雕刻成器皿或艺术品:象牙。象牙宝塔(喻脱离群众和生活的文学家、艺术家的小天地)。 ◎ 形状,样子:形象。景象。气象。现象。想象。象征。万象更新。象声。象形。

读音:bí

[bí]

嗅觉器官,亦是呼吸的孔道:鼻子。鼻窦。鼻孔。鼻腔。鼻涕。鼻音。鼻烟(由鼻孔吸入的粉末状的烟)。仰人鼻息。嗤之以鼻。

读音:shān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 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 形容大声:山响。山呼万岁。 ◎ 姓。

其他的词语
热门词语推荐
大家都在看
  • 成语故事
  • 儿童绕口令
  • 羊年对联
  • 组词造句
  • 对联故事
  • 鸡年对联
  • 华东地区方言
  • 英语谚语
  • 西藏方言
  • 宗教笑话
  • 致富指南
  • 民间故事
  • 玄幻故事
  • 对联技巧
  • 爱情谜语
  • 故事会
  • 行业对联
  • 居室对联
  • 创业故事
  • 特产养殖
  • 河北方言
  • 成败故事
  • 农业谚语
  • 上海方言
  • 陕西方言
  • 格言对联
  • 成人笑话
  • 英语笑话
  • 交往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