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床养老 - 概述
“赖床养老”,是一个社会现象,指的是一些老人将医院当成了养老的最佳选择地,病情稳定、可回家休养者也不愿出院。他(她)们赖的不是“床位”,而是优质的医疗护理资源。一方面,这种行为的确弊端颇大。最关键的是,它会产生医疗不公平。医疗机构不是养老机构,过度挤占医疗资源,会令那些真正需要治疗的人无法住院,有可能会耽误病情。但是,在另一方面,你却又很难在道义上去过多谴责这一种行为。以经济人视野观之,如果老年患者没有更好的去处,当“钱”不再是个头疼问题,选择住院“赖床”无疑就成为一种最现实、也最理想的决策。
赖床养老 - 现象
现在人们看病都愿意到大医院,已经造成了三级医院人满为患,不仅看门诊要长时间排队,住院往往也没有床位。
在一些大医院医疗资源本身就紧张的情况下,各大医院却还普遍存在着类似的现象,有些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已经可以回家却拒绝出院,有的病人甚至在医院一住一两年,原因是大医院里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还能享受医保报销,远远强过养老院或者社区医院。有医疗保险的老人以种种借口长期赖床住院,令医院头疼不已,俨然已经成了一种社会病。
赖床养老 - 影响
一方面,这种行为的确弊端颇大。最关键的是,它会产生医疗不公平。医疗机构不是养老机构,过度挤占医疗资源,会令那些真正需要治疗的人无法住院,有可能会耽误病情。
但是,在另一方面,你却又很难在道义上去过多谴责这一种行为。以经济人视野观之,如果老年患者没有更好的去处,当“钱”不再是个头疼问题,选择住院“赖床”无疑就成为一种最现实、也最理想的决策。
赖床养老 - 破解
要破解这一种社会难题,首先就必须正视这样一个问题:老年人之所以如此赖床,他们赖的不是“床位”,而是优质的医疗护理资源。问题只在于,难道仅仅只有医院,或者只有大医院才能提供这一种服务吗?换句话来说,如果我们能够为这些特殊群体提供更多兼具这一种功能的养老机构,让这种需求得到足够的保障供应,问题是否可以迎刃而解?答案是肯定的。
可以预料,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人口的大量涌现,这一种社会矛盾将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一种矛盾,单单凭借医疗机构的力量,已经独木难支,显得力不从心。要在根本上破解这一社会困局,政府卫生部门、民政部门必须共同参与。
一是借鉴国外经验,在养老机构上,进行医疗护理养老的功能衔接建设,按照功能类型,提供不同层次级别的养老服务。在此基础上,进行养老机构分级而治,改变当前养老机构只能提供单一服务功能的状态。
二是政府应加大对这一种医疗护理保障型养老机构卫生建设的支持力度。不但要在财政上保证投入供给,还要保证医疗资源得到更大效率的投入,发挥更大的医疗护理作用,能够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
借鉴国外经验
实际上,在一些发达国家与地区,这一种社会需求开始得到重视,那种相关的卫生建设也正在开展,并积累了足够多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在美国,政府将养老机构分成三类:第一类为技术护理照顾型养老机构,主要收养需要24小时精心医疗照顾但又不需要医院所提供的经常性医疗服务的老人;第二类为中级护理照顾型养老机构,主要收养没有严重疾病,需要24小时监护和护理但又不需要技术护理照顾的老人;第三类为一般照顾型养老机构,主要收养需要提供膳舍和个人帮助但不需要医疗服务及24小时生活护理服务的老人。需求得到满足后,这部分民众根本不需要去挤医院赖床养老。
读音:lái
[lái]
倚靠,仗恃:依赖。仰赖。百无聊赖(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 ◎ 留在某处不肯走开:赖着不走。 ◎ 不承认:抵赖。赖账。赖婚。 ◎ 刁钻泼辣,不讲道理;游手好闲,行为不端的人:赖子。无赖。 ◎ 诬,怪罪:诬赖。 ◎ 不好,劣:好赖。 ◎ 姓。
读音:chuáng
[chuáng]
供人睡卧的家具:床铺。木床。床榻。 ◎ 像床的东西:车床。机床。河床。 ◎ 量词,用于被褥等:两床被。 ◎ 井上围栏:“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
读音:yǎng
[yǎng]
抚育,供给生活品:养育。赡养。抚养。养家。 ◎ 饲养动物,培植花草:养花。养殖。 ◎ 生育,生小孩儿。 ◎ 抚养的(非亲生的):养子。养父。养母。 ◎ 教育,训练:培养。教养。 ◎ 使身心得到滋补和休息:养病。养心。养性。休养。营养。养精蓄锐。 ◎ 保护修补:养路。
读音:lǎo
[lǎo]
年纪大,时间长,有经验,陈旧的:老当益壮。老朋友。老练。老化。少年老成。老马识途。 ◎ 对年纪大的人的尊称:吴老。老人家。老大爷。 ◎ 极,很:老早。老羞成怒。 ◎ 老年人:敬老院。扶老携幼。老有所为(wéi )。 ◎ 晚年:老年。老境。 ◎ 敬老,养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总是,经常:老是生病。 ◎ 原来的:老地方。 ◎ 与“嫩”相对:黄瓜长老了。 ◎ 词头,用于表排行,用于表相互尊称,或加在某些动植物名前构成多音节词:老大。老鹰。老倭瓜。 ◎ 老子(中国先秦思想家)及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