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上班族 - 概述
跨国上班族指那些每天需要跨过国境线上班或经商的族群。出入境人数最多的中越边境口岸东兴催生了大量跨国上班族。
跨国上班族 - 上班过程
每天早上7时30分,旭日初升。和每个清晨一样,此时的东兴街头,行人三三两两。行至中越界河北仑河边的东兴口岸,女孩骤然泼辣起来——成百上千人在友谊桥头排队等候,去几百米外的越南芒街上班。如此情景,几乎每天上演。规模庞大的“跨国上班族”,早上8时从东兴出境,到芒街开摊守店或上班,晚上回国。
芒街是越南3个国家级口岸之一,交通繁忙。中越时差1小时,从东兴抢先一步过关,意味着更多商机。越南边民每天从东兴入境,来中国采购或旅游的,也有上千人。
跨国上班族 - 来源
在东兴,有上万市民投身互市贸易,但“跨国上班族”并不都来自本地。边贸魅力吸引着全国客商,尤以浙商最多,超过万人。东兴市区人口不足10万,换言之,在大街上走的,10个人里起码就有1个从浙江来的生意人。
跨国上班族 - 影响
全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
曾经以捕鱼为生的“海洋民族”,如今堪称中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东兴的巫头、山心和澫尾三岛,是中国京族唯一聚居地。全国2.25万京族人,大都住在这里。
早年岛上生活很穷,经常挑着打来的鱼,翻山越岭去换粮食,有时一斤鱼只能换两斤木薯。如今,草棚屋、石条瓦房早已被送进博物馆,楼房、别墅取而代之;机械化渔船代替了传统手划竹排;村民们围海造田,集体发展海产养殖,收入颇丰;京族海产品收购、加工和销售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人均年收入从10年前的2000元涨到现在的近万元。
收入增长背后,边贸功不可没。和越南商人做边贸生意,京族人有先天优势——语言。在越南,京族是主体民族,占中国总人口近90%。中越两地京族语言相通,风俗相近。
读音:kuà
[kuà]
抬腿向前或向旁移动越过,迈过:跨进。跨入。跨度。 ◎ 骑,两脚分在器物的两边坐着或立着:跨马。小孩跨着门槛。 ◎ 超过时间或地区之间的界限:跨越。跨年度。跨国公司。 ◎ 附在旁边:跨院。 ◎ 古同“胯”。
读音:guó
[guó]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a.国家的宝物;b.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国”)。 ◎ 特指中国的:国产。国货。国粹。国乐(yuè ㄩㄝˋ)。国药。 ◎ 姓。
读音:shàng,shǎng
[shàng,shǎng]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上。上边。 ◎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古。上卷。 ◎ 等级和质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 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车。上升。 ◎ 去,到:上街。 ◎ 向前进:冲上去。 ◎ 增加:上水。 ◎ 安装,连缀: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 ◎ 涂:上药。 ◎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上课。上班。 ◎ 拧紧发条:上弦。 ◎ 登载,记:上账。 ◎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上。桌上。组织上。 ◎
读音:bān
[bān]
一群人按次序排成的行列:排班。按部就班。 ◎ 工作或学习的组织:班组。班级。班长。班主任。领班。 ◎ 军队编制中的基层单位,在“排”以下。 ◎ 工作按时间分成的段落,亦指工作场所:早班。下班。值班。班房。 ◎ 定时开行(xíng)的:班车。班机。班期。 ◎ 量词(a.用于人群,如“这班人真能干”;b.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如“他搭下一班飞机走”)。 ◎ 调回或调动(军队):班师。班兵。 ◎ 古同“斑”,杂色。 ◎ 姓。
读音:zú
[zú]
亲属,泛指同姓之亲:族规。族长。家族。 ◎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 ◎ 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民族。 ◎ 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宗族。氏族。部族。 ◎ 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芳香族。 ◎ 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族灭。 ◎ 聚合,集中:云气不待族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