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集团 - 简介
首钢始建于1919年,解放前30年累计产铁28.6万吨。解放后通过技术改造和建设,1958年建起了侧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中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70年代末首钢二号高炉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高炉。
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巨大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首钢总公司为母公司,下属股份公司、新钢公司、迁钢公司、首秦公司、高新技术公司、机电公司、特钢公司、首建公司、房地产公司、实业公司、国际贸易工程公司等子公司,在香港有上市公司,在南美洲有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
2007年集团销售收入1090亿元,实现利润水平43亿元,钢产量1540万吨,职工近8万人。在中国企业联合会按2006年数据评选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中,首钢销售收入列第10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首钢列第36位。
首钢集团 - 发展历程
1958年建起了中国第一座测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揭开了中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1978年钢产量达到179万吨,成为国内十大钢铁企业之一。从1979年开始,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放权让利”的改革。
首钢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从1981年到1995年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承包制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有力地促进了首钢的发展。首钢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和技术改造,二号高炉综合采用37项国内外先进技术,在中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成为国内第一座现代化高炉;通过购买国外二手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先后建设了第二炼钢厂、第三炼钢厂、第二线材厂、第三线材厂、中厚板厂、3万立方米制氧机、自备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使首钢生产规模迅速扩大,1994年首钢钢产量达到824万吨,列当年全国第一位;同时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1979年到2003年,首钢集团累计向国家上交利税费358亿元;资产总额从21.45亿元增加到626亿元,增长28.1倍;销售收入从15.55亿元增加到479亿元,增长29.8倍。2003年首钢集团实现利润10.3亿元,社会贡献总额82.5亿元,工业增加值70亿元;集团在职职工13.51万人。
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首钢紧紧抓住机遇,围绕发展战略,历经“苦干三年,打好四个基础”,系统实施国务院批复的首钢搬迁调整方案,实现了首钢新的历史性发展。几年艰辛、几年拼搏创造的成果在2007年得到了体现。集团销售收入首次超过千亿元台阶,实现利润大幅度增长,钢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首钢京唐钢铁厂建设按计划推进,首秦公司、迁钢公司相继建成并在较短时间内达产达效,顺义冷轧项目也建成投产,这些项目创造了我国钢铁业建设发展的高起点、高水平、高速度,首钢从以长材生产为主向高档板材和精品长材转型取得了历史性转变,首钢向建设世界一流钢铁企业迈出了重要一步。改革开放进入了更高层次,体制机制转变迈出更快步伐,职工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为首钢实施第二步发展战略奠定了必要基础,为到2020年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建成国际一流企业集团创造了有利条件。具有优良传统和88年历史的首钢在实施搬迁调整中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展现出新的活力与前景。
1.全面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面对市场变化和激烈竞争的挑战,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调结构、攻指标、降消耗、增效益、创一流”上来,坚持不懈地开展对标挖潜、增收节支和“五算清、五精细”活动,每年消化大量减利因素,经济效益稳步增长。2007年集团销售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90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利润43.6亿元,同比增长60%;钢产量1540万吨,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拳头产品713万吨,占钢材比例达到53.1%,板带比达到37.4%,均创历史最高水平。2007年与2000年相比,销售收入增长2.12倍,实现利润增长3.27倍,钢产量增长91.2%。非钢产业从2000年整体亏损3.44亿元,到2004年扭亏为盈,2007年整体盈利5.5亿元。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产销研结合、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07年完成专利申请52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0项。积极做强优势产品,抽油杆钢、合金焊线、82B优线三大产品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2007年,逐级完成了管线钢开发,实现批量生产,成为国内首家X80石油管线钢符合“西气东输二线”技术协议的企业。推进品牌战略,初步形成了以船板、管线钢、冷镦钢、耐腐蚀板、高强度机械用板、高层建筑用板等系列品牌集群。首钢牌优质碳素钢热轧盘条荣获中国名牌称号,螺纹钢筋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出口免验审核。在全国438家技术中心评比中,首钢技术研究院名列全国第七位,冶金行业第三位。
2001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2.06亿元,完成环境治理项目155项,停止了部分工厂和设备生产,大幅度减少了污染物排放;2007年与2001年相比,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总量分别降低54.6%、45.6%和45.2%,化学耗氧量降低91.2%,石油类降低95%,吨钢综合能耗从883.5千克下降到658千克,吨钢耗新水从8.51立方米下降到4.31立方米,节能减排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贯彻中央决策和北京市部署,搬迁调整取得重要突破
2005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首钢搬迁调整方案。一是逐步压缩北京石景山厂区钢铁生产能力,2010年底钢铁冶炼、热轧能力全部停产;二是结合唐山地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体现循环经济要求,联合唐钢,在河北曹妃甸建设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三是在北京发展首钢总部经济,建设顺义冷轧项目,发展优势非钢产业、环保产业、研发体系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有利于促进华北和环渤海地区钢铁布局调整,为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搬迁调整探索经验;有利于为我国钢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提高我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首钢通过新的载体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钢把搬迁调整的过程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探索、自主创新、激情创业的过程。2007年3月首钢京唐钢铁厂正式开工建设,正在按照国家的要求,建设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企业,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品板材生产基地和自主创新的示范工厂,成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第一步工程将于2008年10月建成投产,第二步工程到2010年建成投产,形成970万吨钢生产能力。首钢顺义冷轧厂于2007年11月竣工投产,形成年产150万吨冷轧板的生产能力,集成了国内外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高新技术,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居当今世界前列,全面体现循环经济要求,节能、节水、节地指标达到同类工厂国际先进水平。先期建设了迁钢公司、首秦公司,分别形成了450万吨和250万吨钢生产能力,建成了2160mm热轧板生产线、4300mm宽厚板生产线、特钢冷轧板和镀锌板生产线,形成了钢铁业“一业多地”发展的新格局,结束了首钢没有冷热轧薄板的历史。迁钢、首秦公司已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先进企业,成为首钢搬迁调整的试验场和练兵场,积累了经验,提升了技术,聚集了人才。
3.深化改革开放,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首钢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加以推进。首钢股份公司20亿元可转换债券发行、转股成功,并在北京市率先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香港上市公司开展一系列资本市场运作,市值得到大幅度提升。首钢列入市国资委辅业改制计划的108家单位,累计完成和基本完成92家。在国家和北京市的支持下,首钢先后有12家外埠企业划归地方管理,北京辖区7家企业划归区县管理。实施管理信息化建设,ERP一期工程上线成功,二期建设顺利推进,北京地区设备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数据仓库四大模块上线运行;迁钢、首秦、顺义冷轧ERP及MES系统上线运行并取得良好效果;总公司OA系统投入运行,使首钢管理向更高水平迈进。扩大开放合作,与148家国内外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全面开展资源、技术、资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长期战略合作,完善了供应和销售产业链。首钢在册职工从2000年底的19.58万人下降到2007年底的7.92万人。多年困扰首钢的历史问题绝大部分得到了解决,为首钢搬迁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职工与企业和谐发展
坚持党管人才,建立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制定了40多项人才建设的新制度、新办法。加大干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干部交流、末位淘汰力度,每年调整交流干部占总数的20%以上;设立了2000万元的人才开发培训基金,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累计评选首钢技术专家172人,技术带头人297人;钢铁业高级工从2002年的1300人增加到2007年的13767人,占技工人数的比例达到28.3%,首钢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职工收入,2007年集团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4.28万元,比2000年增长2.1倍。实施了三期职工住宅建设,新建住房4296套,为10058户职工改善了居住条件。对首钢居民区、单身宿舍、职工食堂进行设备改造和综合治理,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累计有25个居民区被评为“首都文明社区”。职工子女幼儿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完善各项帮困救助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健全和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做好排查调处工作,保证了企业稳定。通过举办职工文化体育节、月季园赏花会、建厂85周年庆典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活动,提升了首钢形象,增强了凝聚力。
首钢集团 - 发展战略
是不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新的发展战略 首钢“十一五”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集团钢产量、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分别比2005年翻一番。“十二五”期间,产业和产品结构更具优势,竞争能力更加明显,体制机制更具活力,人与企业更加和谐,企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向国际一流的大企业集团迈进。
1.钢铁业完成新的空间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升级。
首钢京唐钢铁厂建成投产并达产达效,成为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企业,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品板材生产基地和自主创新的示范工厂,成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迁钢公司成为同类型国际一流钢厂。首秦公司成为“专精深强”的国内一流的宽厚板生产厂。顺义冷轧成为国际一流的冷轧板材生产厂。2010年,集团钢产量达到2500万吨,板带比达到75%、冷热比40%。“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提高高档汽车板、家电板产品比重,创出若干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生产规模、产品结构、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国际钢铁业先进行列。
2.非钢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
电子机电业重点打造自动化控制和信息技术、冶金成套设备和大型电机、汽车空调器等核心技术和优势产品,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31亿元,比2005年增长1.47倍;“十二五”期间要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
建筑业要完善机制,提升资质,创立品牌,扩大工程总承包,发展高端技术、专业化设计和施工;房地产开发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经营。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22亿元,比2005年增长1.7倍(不含划转单位);“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参与首钢工业区改造建设,形成一批有核心技术的业务,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综合实力。
服务业要大力发展物业、餐饮、旅游、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生产协力服务,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77亿元,比2005年增长1.8倍;“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参与首钢工业区改造开发,打造商贸、物流、中介服务、会展博览等服务支柱产业。
矿产资源业要巩固做强迁安矿区、秘鲁铁矿等原料基地,加快开发外部资源,扩大控制规模,2010年成品矿产量达到1900万吨;自产煤炭620万吨,钼精粉4000顿,合计销售收入达到1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以上;“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经营规模、综合实力、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海外事业要成为首钢发展的重要一极,做强做大海外企业、进出口贸易、海外工程、物流等核心业务,提高资本运作和上市公司运营水平,2010年销售收入和海外营业额达到456亿元,比2005年增长71%;资产控制额达到100亿元以上,上市公司市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3.实施首钢石景山工业区改造规划,在转型中实现首钢在北京的更大发展。
首钢石景山厂区钢铁业停产后,工业区改造关系北京发展大局,关系首钢在北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北京市政府已审定《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明确由首钢作为工业区改造的主体。按照有利于解决首钢人员安置及遗留的社会负担等问题,符合北京市及石景山区总体发展定位,有利于土地价值最大化和产业最优化的原则,推进8.08平方公里工业区改造工程,建设总部办公区、销售中心、研发中心,发展高新技术研发和总部经济;建设创意产业研发基地,发展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建设高端写字楼、酒店、综合商场、中高档住宅、滨水游乐设施等,发展商贸、金融、物流、旅游、中介服务等服务业。同时加快现有非钢产业的发展,实现首钢在北京的更大发展。
4.体制机制充满活力。
以首钢北京总部经济为核心,以信息化为支撑,构建产权结构多元化、法人治理结构健全、风险防范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更加有效、对外开放合作更加广泛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架构,既能充分发挥总部经济的综合优势,合理配置和利用企业内外资源,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子公司的潜能和积极性,实现整体最优发展。
5.企业发展更加和谐。
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富余人员得到妥善分流安置;集团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2010年比2005年翻一番;建设具有首钢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职工素质全面提高。到2010年,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达到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50%以上,其中博士、硕士分别达到100人、1000人;高级、中级、初级工比例达到40:50:10,达到发达国家企业水平。“十二五”期间,形成结构更加合理、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人才队伍,为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首钢集团 - 投资项目
2000年以来,首钢股份先后投资1790万元(占25.43%股份)与山东烟台磁王集团等单位共同设立了烟台首钢磁性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和发展年产300吨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项目;投资5350万元(占51%股份)与深圳国投先科光盘有限公司、加拿大九洲实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深圳首钢先科数字光盘有限公司,开发生产大容量存储数字光盘;投资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2500万元(占5.34%股份)共同开发生物芯片;出资23000万元(占46%股份)开发建设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出资9400万元(占28.7%股份)参与清华阳光改制重组;投资北京清华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2400万元(占12%股份);投资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8000万元;投资1425万元(占71.25%股份)参股北京首钢凯思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分三年投资665万元(占57%股份)参股首科微电子工业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2002年,公司投资542000万元建设冷轧薄板生产线,投入25000万元建设8英寸芯片加工生产线。
首钢集团 - 公司领导
朱继民 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青海 首钢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
霍光来 首钢总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董事
姜兴宏 首钢总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
徐 凝 首钢总公司党委常委、董事、常务副总经理
王 毅 首钢总公司党委常委、董事、副总经理
郑章石 首钢总公司党委常委、董事、工会主席
刘水洋 首钢总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方建一 首钢总公司董事、总会计师
毛 武 首钢总公司总经济师
张功焰 首钢总公司总工程师
孙伟伟 首钢总公司副总经理
刘全寿 首钢总公司总经理助理
曹 忠 首钢总公司总经理助理
强 伟 首钢总公司总经理助理
钱 凯 首钢总公司党委常委、首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首钢集团 - 公司产品
拥有从焦化、烧结、炼铁、炼钢到轧材,前后工序能力配套的生产体系,主体生产设备达到了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成品钢材年生产能力在320万吨以上,其中普通热轧盘条120万吨,高速无扭控冷热轧盘条200万吨。 主要产品是线材,可生产∮5.5-14mm规格的线材产品。按含碳量可分为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以及特殊用途钢,包括冷镦钢、焊条钢、预应力钢筋、弹簧钢等。还可以生产钢窗线、钢丝线、钢铰线、钢钉、电焊条等。
首钢集团 - 取得成就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每年实现利润保持了平稳增长。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铁产品,双高产品产量2001、2002、2003分别完成192万吨、209万吨、321万吨,三年递增率达到66.86%,2004年1--9月达到324万吨,超过了上年全年的产量。2004年8月以来,双高产品占钢材产量的比例、拳头产品占双高产品的比例,都达到了50%以上。双高产品高于普通钢材价差不断加大,特别是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普通钢材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双高产品成为首钢经济效益增长的有力支撑。2003年首钢集团销售收入479亿元,同比增长24.16%,实现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129%,钢铁业实现利润12.5亿元,同比增长50.6%,均创出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首钢从1995年开始实行集团化改革,将钢铁主流程以外的单位分立为子公司,建立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1999年9月由钢铁主流程优质资产组建为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2000年8月钢铁主流程中非上市公司资产和特钢公司生产部分实施债转股,同华融、东方、信达三家资产公司共同组建了北京首钢新钢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7月钢铁主流程ERP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标志首钢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创新进入历史性新阶段。集团职工人数从1995年的24.64万人减少到2003年的13.51万人。2007年集团销售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90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利润43.6亿元,同比增长60%;钢产量1540万吨,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拳头产品713万吨,占钢材比例达到53.1%,板带比达到37.4%,均创历史最高水平。2007年与2000年相比,销售收入增长2.12倍,实现利润增长3.27倍,钢产量增长91.2%。非钢产业从2000年整体亏损3.44亿元,到2004年扭亏为盈,2007年整体盈利5.5亿元。
1995年以来,首钢累计投入15.54亿元,先后完成环境治理项目289项,使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降低,2003年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和无组织粉尘排放量,分别比1995年降低74.22%、85.98%、73.43%和83.53%。 在搞好自身环境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利用焦炉系统处理城市废塑料;利用高新技术对钢铁固废资源进行深加工;利用日本绿色缓建项目建设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干熄焦工程;用新技术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在特钢建设报废机动车拆解项目,与北京环保企业合作开发汽车环保产品、"噪声与震动控制"产品和服务业务;正在探讨引进世界领先的地源热泵技术这一可再生的能源,为室内供暖和制冷等。还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发处于国际前沿的溶融还原技术,有利于实现钢铁清洁化生产的根本变革。还利用二次能源为首钢周边居民供暖;在门头沟山区二十多年义务植树;美化北京百里长街,建设大型文化广场,实施亮丽工程等。
2007年完成专利申请52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0项。积极做强优势产品,抽油杆钢、合金焊线、82B优线三大产品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2007年,逐级完成了管线钢开发,实现批量生产,成为国内首家X80石油管线钢符合“西气东输二线”技术协议的企业。推进品牌战略,初步形成了以船板、管线钢、冷镦钢、耐腐蚀板、高强度机械用板、高层建筑用板等系列品牌集群。首钢牌优质碳素钢热轧盘条荣获中国名牌称号,螺纹钢筋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出口免验审核。在国内438家技术中心评比中,首钢技术研究院名列全国第七位,冶金行业第三位。
首钢集团设立了2000万元的人才开发培训基金,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累计评选首钢技术专家172人,技术带头人297人;钢铁业高级工从2002年的1300人增加到2007年的13767人,占技工人数的比例达到28.3%,首钢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职工收入,2007年集团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4.28万元,比2000年增长2.1倍。实施了三期职工住宅建设,新建住房4296套,为10058户职工改善了居住条件。对首钢居民区、单身宿舍、职工食堂进行设备改造和综合治理,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累计有25个居民区被评为“首都文明社区”。职工子女幼儿教育水平明显提高。首钢被评为全国厂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
首钢集团 - 发展历程
首钢始建于1919年,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首钢90年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首钢企业文化的演变成长史,它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919----1948年:历经沧桑,饱受磨难;
1948----1978年:艰苦创业,成长壮大;
1979----2002年:改革腾飞,探索发展;
2003----现 在:立志“三创”,再铸辉煌。
一、1919—1948年:历经沧桑,饱受磨难
解放前30年,首钢历经了北洋军阀的战乱、日本侵略者的占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在此期间,工程建设缓慢,生产几度陷于停顿,30年累计生产生铁只有28.6万吨,尚不及现在首钢炼铁厂半个月的产量。30年的沧桑历史,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黑色冶金工业的悲惨状况,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是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苦难史,也是一部首钢文化饱经苦难的沧桑史。 1919年9月,当时执政的段祺瑞派人在北京石景山东麓筹建名为“龙烟铁矿公司石景山炼厂”(即首钢的前身),兴建了一座日生产能力250吨的炼铁高炉。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霸占了石景山炼厂,将其改名为“石景山炼铁所”。1945年8月日本投降,由国民党接管后,于1946年改名为石景山钢铁厂(简称石钢),至1948年,经过3年多的时间,只部分恢复了生产,产量少得可怜。
在这一时期,厂内野草丛生,满目荒凉,工人们过着非人的生活。但是广大工人并不甘心被奴役,他们不仅利用怠工来进行反抗,而且还多次进行索粮请愿和罢工斗争。
二、1948—1978年:艰苦创业,成长壮大
1948年1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石景山钢铁厂,石钢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国营的钢铁企业。解放后的石钢获得了新生,石钢工人发扬主人翁精神,谱写出一部艰苦创业的文化史。
解放初期,首钢高炉不冒烟、场地长满草,老一辈首钢人靠大锤、扁担和箩筐,仅用半年时间使高炉重新流出铁水。以“顶破天花板,才能见青天”、“回马坡前不怕鬼,强敌面前不服输”的创业精神,迅速掀起恢复生产的劳动热潮。1958年9月,工人们在庄稼地里苦战14天,建成了3吨侧吹小转炉,结束了石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1年5月建成了当时具有先进水平的年产30万吨小型材轧钢生产线,标志着石钢轧钢开始起步;1964年12月24日,中国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在石钢诞生,揭开了我国转炉炼钢新的一页;1965年,石钢高炉喷吹煤粉、入炉焦比、高炉利用系数等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石钢炼钢技术居于当时全国领先水平。1967年9月13日,经冶金工业部批准,石钢改名为“首都钢铁公司”(简称首钢)。
三、1979—2002年:改革腾飞,探索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首钢迎来了改革腾飞的新时期。1979年,首钢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作为国家确定的第一批试点单位,率先实行了承包制。在管理上坚持从严治厂,严格执行“三个百分之百”,即必须百分之百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违反了规章制度必须百分之百地登记上报;不管什么原因,无论是否造成损失,都要百分之百地扣除违规违制者当月全部奖金。树立了“包保指标讲先进、三者利益讲全局、遵章守则讲严格、相互配合讲风格、各项制度讲效益”的“五种精神”,发扬“实事求是、严格认真、密切协作、恪尽职守、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六种作风”。在五种精神和六种作风的指导下,首钢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一时期,广大干部职工发扬“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的“三敢”精神,不断争一流、创最佳,有力地推动了首钢自我改造、加速发展的步伐。1979年12月15日,首钢二号高炉移地大修改造工程竣工投产,成为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高炉。
上世纪九十年代,首钢提出“做四有职工、创一流产品”的企业口号。在这期间,首钢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的第三炼钢厂建成投产。同期建成投产的首钢第三线材厂,加上原有的第一、第二线材厂,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线材生产基地。到1994年,首钢的钢产量从1978年的179万吨扩大到824万吨,超过鞍钢,名列全国第一。在不断发展钢铁主业的同时,首钢向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四跨”企业发展,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96年,首钢集团正式成立。 从1995年到2002年,首钢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钢地处首都北京的特殊环境,使企业面临着比其他企业更大的环保压力,面临着国内外钢铁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面临着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面对社会上关于“要首都还是要首钢”的议论,首钢人陷入了“向何处去”的迷茫之中。
四、2003—现在:立志“三创”,再铸辉煌
2003年初,首钢党委提出“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转化为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的号召,确立了“苦干三年,打好思想文化基础、制度创新基础、经济技术基础、人才建设基础”的指导思想。7月首钢党委颁发了《中共首钢总公司委员会关于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首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重点任务和方法途径,明确了首钢企业文化体系。
苦干三年,打好四个基础,首先要打好思想文化基础,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底蕴,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最深层次的驱动力。首钢人牢牢把握思想文化创新这条主线,紧紧围绕首钢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年年有新主题、新突破,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全面深入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2003年声势浩大的“八破八立八做到”、2004年全面深入的企业创新工程、2005年丰富多彩的创建学习型企业,使首钢人开阔了视野、激发了活力,提高了认识、升华了境界、改善了心智。
2005年,国务院批复了首钢搬迁调整规划。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首钢"十一五"规划制定实施。首钢率先进行的都市大型钢铁企业向沿海转移的搬迁调整,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没有先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首钢党委清醒地认识到:要完成这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要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首钢人必须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加强思想文化创新,开展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
2006年初,一场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的企业文化全员培训首先拉开了首钢人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帷幕。“更新、更快、更精、更强”是新一轮思想解放的着力点,“创新、创优、创业”成为首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一轮思想解放使广大干部职工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2007年,在史无前例的战略性搬迁调整中,首钢党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创优创业,建设21世纪新首钢”为价值追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先进文化建设。首钢把弘扬长征精神与首钢搬迁调整的实际相结合,引导干部职工树立知难而进、争创一流,只争朝夕、开拓进取,百折不挠、拼搏奉献,博采众长、学习创新,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新长征五种精神”。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达到了“为创新增添智慧,为创优注入动力,为创业点燃激情”,深入推进首钢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打造首钢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2008年,首钢党委明确指出要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首钢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首钢创新创优创业注入新的动力。领导干部解放思想研讨班吹响了首钢新一轮解放思想的号角,干部职工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实干,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更新思路中转变发展方式,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在解决问题上。在解放思想中赋予了“创新创优创业”新的内涵,提出“为创新深入对比思考,为创优找准目标定位,为创业定准措施、练好基本功”,在创新创优创业中放开视野、放开胸怀,认知自己、认知别人、认知大势,理性思考。
从承包制阶段提出“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到新的发展阶段推进“创新、创优、创业”,首钢文化一脉相承,又不断丰富发展,“三敢”“三创”已成为首钢血脉相承的优秀文化精髓。在优秀文化的引领下,首钢的新思想新观念犹如桃李逢春、花争枝头:“做精每件事,创新每一天”;“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持续超越,赢在执行”;“打造精品,制胜未来”;“理念引导行为,精细铸就精品”等思想文化的火花异彩纷呈,燃遍首钢各行各业。同时,首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内容也是层出不穷:“一业多地”的建设发展中,企业文化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局,和谐理念深入人心;实施战略转型的过程中,板材文化、品牌文化的持续打造,推动了首钢文化的整体提升;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活动中,内容更深入,形式更多样,广大干部职工的热情更加高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活动中,新时期首钢人的价值追求应运而生;廉洁文化建设生动活泼、深入有效;等等。
首钢集团 - 文化体系
企业精神
自强开放、务实创新、诚信敬业。
——自强,就是要有一种不怨天、不尤人、一切靠自己的自主意识;就是要有一种不甘落后、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就是要有一种敢竞争、不服输、不服气、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开放,就是要跳出自我封闭、夜郎自大的狭隘圈子,以博大的胸怀融入社会、面向世界;就是要积极接受新生事物,广泛开展合作,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就是要以虚心的态度,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把首钢办成学习型企业。
——务实,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真话,干实事,重实效;就是要坚决克服图虚名、重形式、走过场的坏风气,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创新,就是要敢于突破,打破常规,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就是要改变因循守旧的思维,摆脱僵化落后的状态;就是要以超常的努力,把挑战和压力变为机遇和动力,把目标变为现实。
——诚信,就是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就是要信守合同,平等竞争,公平交易;就是要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的不道德行为。
——敬业,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为企业发展恪尽职守,建功立业;就是要克服对事业不负责任、敷衍了事、推委扯皮的不良现象;就是要破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树立开拓进取、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崇高境界,做到创新敢为人先、创业敢比人快。
企业理念
(1)树立“没有发展就没有首钢的一切”的发展理念,把能不能促进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评价工作效果的标准。
(2)树立“把握时机就能获得发展”的机遇理念,抢抓机遇,抓紧机遇,抓实机遇,使机遇产生最大效果。
(3)树立“人人为企业,企业为人人”的共存理念,职工为企业发展尽职尽责,企业为职工发展搭建舞台。
(4)树立“我就是首钢形象”的责任理念,人人从我做起,从本岗位做起,从每件事做起,为优化首钢发展环境做贡献。
(5)树立“有什么不如有人才”的人才理念,努力创造一个人才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大、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6)树立“人、技术、环境高度和谐一致”的环保理念,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加大环保投入,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
(7)树立“以顾客满意为宗旨,以持续改进为手段”的质量理念,用科技进步和标准化管理,创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8)树立“安全、顺行、清洁、高效”的生产理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生产的低成本、高效率、清洁化。
(9)树立“诚信、高效、共赢、发展”的营销理念,建立与用户之间的互相信任、互惠互利、长久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10)树立“一切为用户着想”的服务理念,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着想,机关为基层着想,企业为用户着想。
企业作风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雷厉风行。
核心价值追求
创新创优创业,建设21世纪新首钢。
企业形象
塑造首钢注重环保、实现清洁化生产的绿色形象,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实现清洁化生产和清洁化管理,优化首钢的生态环境和厂容厂貌。塑造首钢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形象,围绕市场需要,大力进行新产品研制和开发,形成首钢各个行业的拳头产品、名牌产品。塑造诚实守信、文明健康的职工形象,从职工的衣着文明、语言文明等具体事情抓起,狠抓职业道德规范的落实,不断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企业标识
首钢“SG”标识从整体上看,似一个具有动感的太阳系中的行星,“S”像一个正在运转的环球卫星,紧紧围绕着一个地球形状的“G”字。
1、它象征着首钢是一个特大型的企业集团,企业和产品已跨出国界。
2、它象征着首钢的宏伟目标是成为国际型名牌企业。
3、它体现着首钢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在发展中不断增添活力,弘扬“自强开放、务实创新、诚信敬业”的企业精神。
首钢集团 - 公司优势
一、综合优势
首钢集团是以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首钢集团以首钢总公司为母公司,下属股份公司、新钢公司、迁钢公司、高新技术公司、机电公司、特钢公司、国际贸易工程公司、房地产公司、建工集团、军工集团、实业公司等子公司,在香港有4家上市公司,在南美洲有首钢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具有钢铁生产、采矿、机械制造、电子及自动化工程、工程设计、建筑施工、生活服务、国内外贸易、市场融资等一体化的整体优势和综合配套优势。
二、行业和产品优势
多年来,首钢服从和服务于首都经济发展需要,以实现"人、技术、环境和谐一致"为目标,不断完善和落实发展战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行业和产品优势,把首钢的发展融入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中。
1.在逐步向北京以外地区转移钢铁冶炼生产能力的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钢铁业,做强做大核心产业
首钢集团现有钢铁综合生产能力800万吨以上, 产品覆盖板、管、型、带、线、丝等,主导产品型材和线材,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建筑用钢材市场占有相当的比例,具有较高的声誉。
依靠科技进步,相继完成了第三炼钢厂、第二炼钢厂、型材轧钢厂、中厚板厂等一系列技术改造,实现了转炉钢水的纯净化,中厚钢板生产向宽、厚、特、专方向发展。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已占钢材产量的50%以上。船板通过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挪威五国船级社认证。获国家金杯奖产品不断增加。2002年2项,即:低碳钢热轧圆盘条、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2003年4项,即:矿用高强度圆环链用热轧圆钢、碳素结构钢热轧厚钢板、优质碳素结构钢用热轧盘条、焊接用钢盘条。2004年申报4项,即:抽油杆用热轧圆钢、预应力(PC)钢棒用热轧盘条、焊接用钢盘条、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钢筋混凝土用热轧钢筋成为国家免检产品。
建成了无污染的、高附加值的彩涂板、镀锌板生产线;规划建设冷轧板生产线,生产国内紧缺的高级建筑用板、家用电器板、汽车用板等,为北京市发展现代制造业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服务。在河北迁安市建成了200万吨新型钢铁厂,并规划建设中厚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以国内紧缺的薄规格热轧板卷为主,可替代进口,为冷轧生产提供原料。
对现有加工能力进行改造提升,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大力发展重钢和轻钢钢结构设计制造产业,在北京建设物流加工配送中心,满足北京市及国家建筑业对钢结构的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炼钢厂工艺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加快工业用钢新品种的开发,为北京市发展汽车业、机械业提供汽车用钢、弹簧钢、齿轮钢、模具钢等。
2.大力发展具有高新技术含量和竞争能力的电子机电业、建筑业、服务业、矿产资源业等优势产业,提升拓展海外事业
首钢非钢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基础。首钢与日本NEC 合资的首钢日电电子有限公司,是技术先进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厂,经过多次扩产和技术升级,形成从芯片设计、光刻、封装、测试全过程的6英寸生产线,月产硅片1.3-1.5万片,工艺水平为0.35微米。后部封装达到0.25微米,已与日本NEC研究决定,大力提高后工序封装能力,2004年底将使能力提高一倍以上。同时大力提高总体设计能力。
2003年首钢在香港的首长科技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引进先进技术团队,建成了世界一流水平的光掩膜项目。光掩膜是在高纯度石英或玻璃薄片上刻制芯片设计线路图,再将线路图转移到芯片上,是批量生产高精度芯片的关键技术。首长科技公司开发的光掩膜技术可以达到0.18-0.07微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首钢与日本安川电机合资的首钢莫托曼机器人公司,1997年投产后,产量不断扩大,2003年比上年生产能力提高一倍,2004年有望再提高近一倍,广泛用于汽车生产线组装等工业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首钢与日本电装公司合资的烟台首钢电装公司,生产汽车空调器,1996年投产,2004年达到年产40万套的生产能力,是目前国内技术水平最高、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汽车空调器企业。2005年将达到50万套,2010年达到100万套。
首钢环星触摸电脑公司生产的触摸查询一体机,广泛用于各种公共场所的电脑查询,并在党的十六大和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使用,该公司被国家信息产业部确定为触摸查询行业规范制定单位,2003年产量1600台,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
烟台首钢东星公司开发的钕铁硼永磁材料,是用于机电制造业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型材料,2004年达到500吨的生产能力,已打入国际高端市场。用永磁材料制造的稀土永磁电机,已列入国家863计划,在首钢电机厂成立了"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中试化产业基地",与沈阳工业大学共同研制的高效节电的国内最大的高压永磁电机,已作为成熟产品推向市场。
首钢机械制造业拥有包括精密、数控和大型机床在内的各种金属切削设备,可以承接钢铁、矿山、化工等大型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
首钢建筑业拥有自己的设计院、勘察院、施工单位,可以承接国内外冶金、矿山、机械、动力、能源、环保及民用等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的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北京地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房地产业。
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可以直接对外从事各类进出口贸易,以及在海外兴办实业、经办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等业务。
目前正在对各非钢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和首钢自身优势,发展具有高新技术含量和竞争能力的优势产业。
积极发展电子机电制造业。加快发展在香港的光掩膜项目,扩大生产规模;首钢日电公司的芯片设计、制造、封装要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自动化产业要强化综合优势,发展增值业务,形成新的竞争能力。整合电子整机产品,抓好触摸电脑、机器人、电子仪器仪表和新产品开发。机电制造业要开发制造薄板坯连铸设备、冷轧配套设备、工程机械、变电设备和电站设备的配套产品,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加快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积极发展建筑业。发挥首钢综合优势,积极参与北京奥运场馆、市政改造、城铁建设。要打造精品工程,整合内外资源,提高运营质量和盈利能力。各建设公司要建设成为工程技术和工程承包的技术管理型公司。房地产业要努力打造优秀开发团队,通过广泛合作,开发新的大项目,带动首钢相关产业的发展。
积极发展服务业。发挥首都区位优势,发展社区服务、餐饮服务、宾馆服务、旅游服务、保育幼教等多种经营实体。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物业管理、金融服务、工程技术服务、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积极发展矿产资源业。首钢矿业公司通过以矿办矿、合资合作等方式,不断扩大经营能力,提高经营水平。首钢秘鲁铁矿要加强经营管理,扩大生产能力,做好矿产资源的接替和股权结构调整工作,积极推进铜资源的勘察。首钢要与国内外优势资源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稳定的供应链,为钢铁业发展提供资源保证。
提升拓展首钢的海外事业。以香港地区资源为主体,对香港上市公司继续进行结构重组和产业升级,按照资本市场的内在要求建设团队,通过优化配置资源,注入优质资产,提升上市公司的价值和拓展资本运作的能力。同时,实行科工贸结合,把中国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建设成综合实力较强的工贸公司和投资控股公司。
3.依靠科技术进步,在北京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在搞好自身环境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例如首钢正在进行的利用焦炉系统处理城市废塑料,通过了北京市科技成果鉴定,开辟了我国冶金行业利用高温设备处理城市垃圾的先例,为解决北京市和我国"白色污染"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还利用高新技术对钢铁固废资源进行深加工;利用日本绿色缓建项目建设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干熄焦工程;用新技术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在特钢建设报废机动车拆解项目,与北京环保企业合作开发汽车环保产品、"噪声与震动控制"产品和服务业务;正在探讨引进世界领先的地源热泵技术这一可再生的能源,为室内供暖和制冷等,正在为北京市发展环保产业和"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做出新的贡献。
三、技术研发优势
不断健全和完善首钢科技创新运行体系。整合科技力量,将首钢原技术中心、技术质量部、冶金研究院重组成立首钢技术研究院(与首钢技术中心为一个实体两块牌子),实行科研开发一体化管理。总公司成立了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委员会和首钢专家委员会,由总公司和各单位领导及专家组成。分为技术研究院、子公司研究分院、厂矿技术研究所三个层次,构筑多层次、全方位、联合协作的科技创新体系。实行目标管理,把竞争机制引入科研,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使科技成果实现商品化、工程化、产业化、资本化。
2001年到2003年,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3%,科技成果在生产中应用取得效益达11.65亿元;开展课题研究157项,62项通过了部市级成果鉴定,3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4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共申请专利108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实用专利71项。还有授权专利67项。2003年首钢被评为北京市专利试点先进单位和北京市专利工作示范单位。
前沿技术追踪开发不断取得新进展。首钢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四方共同出资进行熔融还原的研究,在澳大利亚运作的合营企业,首钢投入资金1000万美元,目前已进入设备试车阶段;与墨西哥HYL公司合作,拟用焦炉煤气替代天然气,在HYL-ZR装置上实现直接还原铁的生产,可为国内富余的焦炉煤气找到更加合理的利用途径,生产出的直接还原铁可以替代紧缺废钢资源;与美国Castrip LLC公司合作进行高速连铸方式生产薄带产品,目前已达成合作意向
读音:shǒu
[shǒu]
头,脑袋:首饰。首级。首肯(点头表示同意)。 ◎ 领导的人,带头的:首领。元首。首脑。首相(xiànɡ)。 ◎ 第一,最高:首都(dū)。首府。 ◎ 最先,最早:首次。首届。首创。首日封。首义(首先起义)。 ◎ 出头告发:自首。出首。 ◎ 量词,指诗和歌:一首诗。 ◎ 姓。
读音:gàng,gāng
[gàng,gāng]
经过精炼,不含磷砂等杂质的铁,含碳0.15钢1.7%,比熟铁更坚硬更富于弹性,是工业上极其重要的原料:钢板。钢笔(笔头用金属制成的笔)。钢铁(“钢”和“铁”,喻坚强,如“钢钢的意志”)。轧钢。
读音:jí
[jí]
群鸟栖止于树上:“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 聚合,会合:聚集。集合。集会。集体。集团。集训。集散。集资。集中。集大成。集腋成裘。 ◎ 会合许多著作编成的书:集子。文集。诗集。选集。全集。 ◎ 大型图书中可以相对独立的一部分,或一部小说、一部电影、电视剧中相对独立的段落:上集。第五集。 ◎ 定期交易的市场:集市。赶集。 ◎ 中国古代图书的四部分类法:集部。经史子集。 ◎ 成就,成功:大业未集。 ◎ 数学基本概念之一,指若干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的总体:子集。交集。 ◎ 古同“辑”,和睦。 ◎
读音:tuán
[tuán]
圆形:团扇。团脐。 ◎ 结成球形的东西:汤团。饭团。 ◎ 把东西揉成球形:团煤球。 ◎ 会合在一起:团聚。团圆。 ◎ 工作或活动的集体组织:团体。团伙。集团。 ◎ 军队的编制单位,营的上一级。 ◎ 旧时某些地区相当于乡一级的政权机关:团练。团丁。 ◎ 量词,用于成团的东西:一团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