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你的IQ
我来讲讲研究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我先来说什么不重要: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你的IQ(智商)。无论什么学科,物理、工程、生物、文学,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IQ。我相信是这样。
那么,什么才是重要的?
第一,时间的付出。不要以为你可以耍小聪明,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有时候我很反感有些人说我的成功完全是靠机遇,这一定是瞎掰。我不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没有过极大的付出。清华大学生物系系主任老蒲,在美国已是赫赫有名的终身讲席教授。他在美国时这样教导学生: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最大的诀窍是刻苦,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我知道你们不能像我一样刻苦,但我要求你们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这意味着如果一天工作8小时的话,你要工作6天以上。你不要以为你早上8点去,晃晃悠悠做点实验,晚上8点离开就可以了。它只计算你具体做实验的时间,以及你真正去查阅和实验相关文献的时间,你的吃饭时间、查阅文献之后放松的一小时,都要去除。所以,一周工作50小时是非常大的工作量。如果你能做到,你满足了我的要求,你可以在实验室待下去;如果你不能,就离开实验室。其实老蒲说的是大实话,是一个真正有良知的科学家说出的话。我想通过这个例子告诉大家,任何人不付出时间,就一定不会成功。
第二是方法论的改变。我的博士后导师是一位独树一帜的科学家,他只比我大一岁半,很年轻。我进入他的实验室之后,慢慢意识到,真正的批判性思维、真正的方法论是如何养成的。
我在霍普金斯大学做博士生的时候,老师讲,要读《自然》,读《科学》,要广泛阅读文献,知识面要宽广。我也是这样做的。到这位导师的实验室后,有一次《自然》杂志上有一篇领域内的前沿文章,我认真读了以后就去找导师讨论,可是导师说:这篇文章我还没有读呢,读了以后再说吧。过了一个月后我又读了一篇文章,又想跟他讨论,谁知导师脸一红说:这篇文章我还没有读呢。
后来有一次我大胆地问他,你读文章吗?他说他不读。我又问,不读文章如何养成科学素养?他说,科学素养的养成和科学史有关,和重大发现的数据源有关,与科学进展到最前沿的知识没有任何关系。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只是让你在做研究的时候知道,在你的研究领域内你所处的境地是什么样的,你是否在做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仅此而已。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多问为什么,不要简单地接受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你要挑战过去。
第三,建立批判性思维。除了方法论的改变,还包括挑战学术权威。我的博士生导师在33岁时已是正教授、系主任。他说他在晚上做梦的时候也在思考,他的每一天都充满思考。他经常说:怀疑是科学发现的推动力。
有一天我们开会,他看起来特别激动,说今天我给大家演示我的一个想法,希望大家帮我看看,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他开始写公式,满满一黑板的推演之后,一步步证明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错的。当时我们都震惊了。
后来,我在他写的公式里发现了三处错误,但我不敢提,再一想,那的确是错的,我哆哆嗦嗦地举起手,指出了一处错误。所有同学都说我错了,但是我们的小老板说:我觉得一公讲得不错。
在此之后,我们研究所的同事见到我便会主动跟我打招呼,这让我慢慢有了自信。这段公然鼓起勇气纠正系主任兼实验室导师的学术错误的经历,在我的科研路上给予我无限自信,至今对我仍有很大影响。
来源链接:http://mip.zidianfy.com/gushihui_2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