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故事会 传奇故事 历史故事 清朝皇帝的衣食住行

清朝皇帝的衣食住行

宫闱秘事,皇帝的私生活,外间了解者不多,因此,民间总会有种种离奇的传说。事实上,皇帝也是正常人,也有不可缺少的衣食住行。

皇帝并非时时龙袍加身

为皇帝管理衣着的太监,名为“四执事”,四者:冠,袍、带、履。“四执事库”,即乾清宫东廊的端凝殿,取“端冕凝旒”之义。

皇帝用的衣料,不必外求,由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衙门负责制办;其他如皮木桶子则由边疆西北各省进贡,需要从市场上购买的,不过“贴边、兜布、子母扣和线这些小零碎”。不过,据溥仪记载,光是制作前述的皮棉衣服,这些“小零碎”就开支了银元2100余两。

在穿的方面,坊间有一个错误的观念:皇帝一出场必是龙袍在身,或者明黄袍褂,事实上大谬不然。除了仪典所定必须照制或服御以外,皇帝便殿燕居,乃至接见大臣,都着便服;不过那时的便服,即是现在的中式礼服,包括长袍与现在称为马褂的“卧龙袋”,以及瓜皮帽等。

御膳房只是个摆设

关于食,溥仪有过一段很生动的描写:皇帝吃饭另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

到了吃饭时间——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由于溥仪住在养心殿,无人管束,故可任意而为。在溥仪以前,宫中传膳的时间是固定的)——溥仪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不等回声消失,由几十名穿戴整齐的太监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

进到明殿里,由套上白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盒具是绘着龙纹和写着“万寿无疆”字样的明黄色瓷器;冬天则是银器,下托以盛有热水的瓷罐。

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并且为了同样的原因。菜送来之前,都要经过一个太监尝过,叫做“尝膳”。在这些东西摆好之后,溥仪入座之前,一个小太监叫了一声“打碗盖”,其余四五个小太监便动手把每个菜上的银盖取下,放到一个大盒子里拿去。于是,溥仪就开始“用膳”了。

在一般人想象中,天厨珍供,材料必是无所不有;在烹调上,煎炒烹煮花式繁多。事实上大谬不然。先说材料,平淡无奇,以猪肉、羊肉、鸡、鸭为主,海味极少,鲜鱼罕用;素菜配料,亦不过口蘑、白菜、菠菜、山药、茨菰、萝卜、豆腐、豆芽之类。谈到烹调方法,更是简陋粗糙,大部分都是预先炖好,盛于黄砂碗中,移置铁板之上,下燃炽炭,碗上再盖铁板,复燃炽炭,因此,黄砂碗中始终保持沸滚的状态。一声“传膳”,膳夫们迅速移去铁板,将黄砂碗中的菜,倾覆于御用瓷器中,扣上银盖,即可进奉。

这种菜当然不好吃,溥仪也根本不吃,只将御膳房做的菜远远摆在一边,做个样子。他每餐实际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因为太后或太妃们都有各自的膳房(自康熙时代开始,宫内便盛行小厨房制度),而且用的都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美味可口,每餐总有二十来样。

皇帝不住乾清宫皇后不住坤宁宫

谈到住,帝后妃嫔,各有所居。照理论上说,皇帝住乾清官,皇后住坤宁宫,太后住慈宁宫,太上皇住“东六宫”之东的宁寿宫,妃嫔则住坤宁宫左右的“东西六宫”,但实际情形未必如此。

坤宁宫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坤宁宫的东端两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如果先结婚后当皇帝的,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了)。所以,基本上坤宁宫是不住人的。

而乾清宫自世宗(即雍正)以后,除了穆宗(即同治)因为负气,曾在此独宿外,其他诸帝只有崩没时,遗体才移此“正寝”,生前多不宿此。而是住在养心殿。

东西六宫为妃嫔所居。东六宫分成两排,每排三座:第一排由南往北为景仁富、承乾宫、钟粹宫,此三宫之东,由南往北为延禧富、永和宫、景阳宫。其中最有名的是永和宫,明末为田贵妃所住,无独有偶的是,清朝最后的皇后隆裕亦住永和宫。在隆裕以前,穆宗(同治)嫡母慈安太后住钟粹宫,此为慈安称“东太后”的由来。

西六宫的规制,本与东六宫相同,但从明朝开始即一再改建。翊坤宫为慈禧太后封妃时所住,穆宗即诞生于此。后与储秀宫合并,拆除储秀门,就原址改建为体和殿。

长春宫为慈禧回銮以后所住,后来溥仪的妃子文绣居此。长春宫后面的重华宫,自乾隆开始,亦为皇帝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所在。重华宫的戏台在东面,台前五楹敞厅,名为漱芳斋。辛酉政变后,两宫垂帘,以漱芳斋为“公所”,退朝后在此治事进膳,每月朔望有戏。

此外,东六宫之东为宁寿宫,本为太后所住,乾隆三十七年重修,备为归政后颐养之所,乾隆六十年永定为太上皇燕憩之地。慈禧晚年亦住宁寿宫,主要的原因是:宁寿富有一座三层的大戏台,名为“畅音阁”,便于慈禧“传戏”。

与宁寿宫相对的是西六宫之西的慈宁宫、慈宁宫之西的寿康宫、寿康宫之后的寿安宫。寿康、寿安等宫,为先朝妃嫔,及有“常在”、“答应”等称号的宫眷所住。在宫中,这些人属于被遗忘的一群,所以称寿康、寿安为冷宫。

行至何处都是前呼后拥

谈到行,皇帝出警入跸,都是坐轿子,从64人所抬的“玉辂”,到宫中两名太监手抬的软轿,种类极多。皇帝出宫的机会毕竟不多,无须细叙,而在宫中“行”的情形,颇可一谈。如溥仪所记,即为历来相沿的规制,皇帝不论行至何处,都有数十人前呼后拥。

最前面是一名敬事房的太监,他起的作用,犹如汽车喇叭,嘴里不时发出“吃——吃——”的响声,警告人们早早回避。在他后面二三十步远是两名总管太监,靠路两侧,鸭行鹅步地行进,再后十步左右,即行列的中心。如果是坐轿,两边各有一名御前小太监扶着轿杆随行,以便随时照料呼应。如果是步行,就由他们搀扶而行。在这后面,还有一名太监举着一把大罗伞,伞后几步,是一大群拿着各样物件和徒手的太监:有捧马扎以便随时休息的,有捧衣服以便随时换用的,有拿着雨伞旱伞的。

在这些御前太监后面,是御茶房太监,捧着装着各样点心茶食的若干食盒。当然还有热水壶、茶具,等等,更后面是御药房的太监,挑着担子,内装各类常备小药和急救药,不可少的是灯心水、菊花水、芦根水,竹叶水、竹茹水,夏天必有藿香正气丸、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丹、万应锭,痧药、避瘟散,不分四季都要有消食的三仙饮,等等。

在最后面,是带大小便器的太监。如果没坐轿,轿子就在最后面跟随。轿子按季节有暖轿、凉轿之分。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mip.zidianfy.com/gushihui_31496/
网友关注故事会
精品推荐
热门故事会推荐
  • 汉语字典
  • 健身美容
  • 恋爱笑话
  • 对联
  • 数学笑话
  • 搞笑绕口令
  • 狗年对联
  • 兔年对联
  • 经典对联
  • 其他谚语
  • 爱情谜语
  • 团结合作的谚语
  • 格林童话
  • 天文
  • 现代故事
  • 华南地区方言
  • 安徒生童话
  • 华中地区方言
  • 智慧故事
  • 甘肃方言
  • 湖南方言
  • 医疗笑话
  • 神话传说
  • 羊年对联
  • 澳门方言
  • 短篇鬼故事
  • 惊悚鬼故事
  • 哲理故事
  • 浙江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