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故事会 现代故事 生活故事 方言网聊引发的血案

方言网聊引发的血案

上网聊天,是网友交流的渠道之一。怎样才能聊出高雅、健康和风采,从而赢得朋友的尊重和信赖,这是每个人的初衷和热望。所以,如何运用语言这一媒介,尤为重要。我最初上网聊天,是由我的小孙女打字、我口述,虽然已是3年前故事,然而,记忆犹新。现将我亲历的几则小故事和感受披露如下,以飨读者。

一、网名被误解小伙入歧途

有些网友问我:你的网名“微霞”是何含意?其实很简单,他源自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酬乐天咏老见示》的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其寓意显而易见。但是,有个别年轻朋友,可能很少接触古诗,仅凭想当然就认定:凡是带兰、花、霞字的名字,必定是女性,为此曾闹出令人捧腹的笑话。

有一天,一位滄州网友加我、点我聊天,自然,开场白是相互问侯,继而他自报家门,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他现年26岁,自己开车跑运输,每月能挣多少钱……等等。他给我的第一印像是,打字流利顺畅、一气呵成,充分昭示出年轻人的热情、健谈和朝气。介绍完之后,他立马问我:“怎麽样?”我不加思索地回复道:“不错,年轻有为、前途无量。”本来,这只是一句应酬的恭维话,但这位小伙子却认了真,他迫不及待地又问我:“你是不是喜欢上我了……我们交个朋友咋样?……”见到屏幕上的“逼问”,我和小孙女全被逗乐了。一个年过花甲的老翁,竟然被对方误认为黄花少女,而且想交异性朋友!如何回复?这给我出了个大难题。瞬间的权衡,我毅然向打字“秘书”一挥手,小孙女心领神会,很利落地将其删除了。

如此处理,似乎有些武断。其实,别的话题容易解释,唯有“错爱”难以直白;如果向其解释我是男性,而且年过花甲,对方一定会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为了避免尴尬的僵局发生,最好的选择是,令其短痛割爱。将其打入“冷宫”,并非意味我的鄙视和义愤。因为,未婚青年在网上聊天,即使是另有它图,刻意结交异性朋友,日久生情终成眷属,也未必不是善事。问题是,这位小青年冷静不足、热情有余,不看对方资料,连性别都没搞清楚,就急于求成,一厢情愿地贸然表态,岂不荒唐?

俗话说:事从两来,莫怪一人。酿成如此笑话,静心细想,“微霞”其名似有“误导”之嫌。但招牌已挂、字号难改,只能作些“亡羊补牢”的完善工作。所以,当晚我的小孙女给我拍了一幅照片,上传在我的空间里。这就是“微霞肖像”出台的前因后果。

二、照片遭质疑留言今尤在

网上交友须慎重,理所当然。但有些朋友谨慎过了头,未必是好事。有位陌生人闯入我的空间作"战前侦察"。首先,对我的照片产生了怀疑.认为我的照片是假招牌!毫无顾忌地给我留言加以责问。当我的小孙女看到这则留言后,觉得言语不恭,有损爷爷的良好形像,于是,她擅自作主将这位新网友删掉了。当我发现后,觉得此举欠妥,所以我又将其加回。

这位新网友初次点我聊天时,问我:是不是因为见了她的留言生气了,把她删除了?为什麽又重新加她?我耐心地向其解释说:是孩子玩电脑瞎点的结果,并非是我恼羞成怒所为,请她谅解。她说她是特来向我道歉的,因为看了我的日志后,她觉得是自己错了,不该留下那样失礼的言词,一定叫我把那条留言删除……我说不必删除,我不介意。因为,那毕竟表达了一个人当时的真情实感,你就是在留言中骂我,我也不会生气。因为我大度、我宽和,我的网品和人格,广大网友有目共睹,自有公论,绝不会因为一条失礼留言而有损我的个人形像。至今,那则留言仍然留在我的“肖像”下方。

茫茫“网海”人各有志,每个空间都展示了主人的网品和风采。来访者的留言,也彰显了各自的礼仪和修养。留言,是客人的权利,不能以主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优是劣,都要以“海纳百川”的雅量予以接纳。恭维、赞美婉如“花轿”,自然赏心悦目,令人笑纳;但“棺材”毕竟也是客观事实,抬进空间,也要忍辱负重,认真推敲,不能一删了之。言者无罪,闻者足戒;闻“过”则喜,与人为善。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网友的尊重和爱戴。那位在我照片下留言的朋友,之所以能够继续与我结缘、交往,就是我在网络上的为人尝试!

三、征婚玩“幽默”未必能如愿

我从未主动与人过聊天。但来者不拒,始终以端庄、文雅,和蔼可亲笑迎八方来客。在交流语言上,我尽量用敬称。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足以展示主人的盛情和礼貌。但也有个别网友,对此很不理解、很不适应,甚至心存逆反!

有一位名叫“真诚之友”的不速之客邀我聊天,从言谈话语中,我推断是位中年单身。语言粗俗,文化素质未必很高。最初提问,我都一一回复;我以谦辞、敬称待他(或她),ta却毫不领情。例如:我问其在何处“高就”;今年“高寿”……ta却答非所问地反驳道:“我听你说话,怎麽像念悼词一样?别讲甲骨文,来白话!”哈哈哈!令人哭笑不得!我心想:退休后,谁家有红白囍事,我常被邀请去做账房先生。记礼单、封輓幛;写丧联或囍对儿……,自信对丧葬辞令略知一二,绝不会把丧言葬语或悼词滥用于聊天!“秀才遇到兵,有理难讲通”我只好屈从照办:“好,听你的,来白话!”经ta自我介绍,原来是位中年单身,说“自己吃饱了连狗都不饿”最后ta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貌”,与我聊天是想让我当红娘,为此,我“被迫”不得不询问ta的性别。可是,得到的回复却是:“你怎麽连公、母儿都分不清?眼花?看资料!”

我国有数几千年的文明史,对人类的性别,是以男、女相区分;而对动物才以公、母儿相鋻别!这位不速之客的语言难以令人“恭维。”是“幽默”吗?其实,幽默是智慧与才华的显露,使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其分类,不外乎“自嘲”式和“调侃”式两大类:自嘲式的幽默,让人感受到谦逊和豁达;调侃式的幽默,会使平凡的事情变得富有情趣,为呆板的生活增添活力……而这位“幽默”大师,应属何类?这样的语言艺术,在网络中展示,不能不令人失望!

我把这则小故事推荐给大家,其目的有两个:一是想让那位“聊友”对我有个新认识,其在聊天中的失态、放肆和粗俗,本人屈从,是出于大度;我不介意,并不等于我对其“风采”备加欣赏!因为他所误认的“老朽”——我,还有另外光辉的一面,那就是,热衷于舞文弄墨!当见到这篇小文时,请他牢记:讽喻、戏谑他人,其实是给自己脸上抹黑;要想获得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第二个目的是:受人之托,必当尽力。那位“聊友”托我为其牵线搭桥,我不能辜负于他。所以我把这篇小文作为“征婚广告”公示在我的空间里。虽无照片,但从上述介绍中,其音容笑貌,恐怕在每个人的大脑中已经合成影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样的鰥夫会有靓女锺爱吗?

四、聊天起纠纷,方言惹的祸

我在网上聊天,从来没有因失礼而遭责难。我深知,聊天是高雅之举,聚在一起是缘分。善始善终的融洽交流,朋友会带走愉快和友谊;给自己留下真诚与开心。但有一次却令我很堵心——它源自“方言”的误解上!

有位新友点我聊天,从开场白获悉:目前正住在丰润县女儿家。问我年龄多大?老伴身体如何?我都一、一如实相告。礼尚往来,即然人家如此客气,我也便问侯他(她)及其老伴的身体可好?很快,屏幕上回复了两个字:“跑了!”我即刻意识到:这位不知性别的新友目前是单身。因为在我的家乡,“跑了”就是“私奔”的代名词。所以,我自言自语的小声说;“哦,私奔了?”可是,我的“秘书”——我的小孙女,打字速度极快,把我的自言自语当成了聊天的台词,传上了屏幕。其实,传上去也未必是错,一、回应对方我已明白“方言”其意;二、更能表达我的同情之心。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私奔了”三个字却捅了“蚂蜂窝”,对方立马责问道:“你怎麽这样说话?一点礼貌都不懂!”我莫名其妙、满头的雾水,说:“我没感觉有失礼的地方啊。”他(她)说:“这样诬蔑人,也太伤自尊了!”我说:“怎见得?”他(她)气急败坏地说:“明明是死了,你怎麽瞎说是私奔了?……”我这才晃然大悟。原来是我理解错了!这人似乎有理不饶人,唠唠叨叨不容分说。无奈之下,只好哈哈大笑将其删除。

其实,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方水土都有各自的地域文化。经典的方言土语,在文学作品中更能凸显地方特色,从而给人以美感。但是,在网上聊天,运用不规范的方言土语,由于表达和理解上的差异,产生误会在所难免。只要与人为善、加以解释,无须大动肝火。如上“悲剧”的发生,孰是孰非?难以评判。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人类,对自身的死亡,一直讳莫如深,往往以代词称之。老年人称“老了”、“做古”、“过世了”、“走了”等等。但是,总的称谓——“走了”一词最为普遍。那位“聊友”称其为“跑了”,对与错无从考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聊友”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友谊,走到一起来了,也许措词不当,或者词不达意,只要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多一分责任(解释),我们的交流就会充满温馨与和谐。所以,当遇到语言故障时,有理也要让三分!

五、尾声

有很多朋友友,非常关心我的写作,不管是留言还是与我聊天,很希望我有新作敲入空间。这令我很惭愧,因为毕竟水平有限,接触的社会面狭窄,没有新鲜素材结构成篇。只能将自身上网的“丑闻”诉诸笔端,以飨网友。几则小故事写的未必精彩,其中缺乏哲理,很难給人以启迪,有些观点也可能欠妥或谬误。所以,权当作与网友间的聊天罢。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mip.zidianfy.com/gushihui_41212/
网友关注故事会
精品推荐
热门故事会推荐
  • 中国神话故事
  • 英语谜语
  • 兔年对联
  • 词语
  • 电脑笑话
  • 网络笑话
  • 其他
  • 浙江方言
  • 世界五千年(古代卷)
  • 谚语
  • 澳门方言
  • 自然科普
  • 现代故事
  • 交往笑话
  • 探险故事
  • 歇后语-艰难类
  • 十二生肖歇后语
  • 辽宁方言
  • 校园笑话
  • 侦探故事
  • 励志故事
  • 广东方言
  • 生物技术
  • 有关害怕的歇后语
  • 山西方言
  • 儿童谜语
  • 英语绕口令
  • 云南方言
  • 对联创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