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毕业生的失业生活
当初那些因为“扩招”受益的学子,现如今,却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甚至是失业的尴尬。
某日,深圳
当年毕业3个月后,曹峰南下深圳。
2005年10月的一天,深圳没有招聘会,曹峰醒了很久不愿起床,临近中午,怀揣50元钱出了门。在小饭馆点了盘回锅肉,吃完要了包烟,在街上盲目溜达。溜达到布吉海关人行道,低头看见沾满灰尘的皮鞋微微皱了皱眉——找工作就该有个干净的样子。于是在路边一个擦鞋摊坐下,摊主是个比她年长几岁的女人,低着头把皮鞋擦得蹭亮,曹峰感觉好极了,大大方方递给她两元钱,一半是小费——这还是他第一回给别人小费,那女人收下钱后看着他摇晃着离开。看得曹峰不好意思地“嘿嘿”两声,心想自己其实还不如这个靠给人擦鞋谋生的女子。转念想到自己昨天的行动,忍不住笑了。
昨天人才市场有场小型招聘会,曹峰兴致勃勃地赶到,人特别多,跟新闻有关的招聘单位却寥寥无几,简历几乎投不出去。高校扩招前,全国开设新闻专业的院校约有300多家,扩招后,这个数字翻了一倍多;而每年此专业一两万的毕业生也是扩招前的10倍多。别说新闻单位招聘少,即便有足够的招聘单位,竞争也是惨烈的。
曹峰想了想后横下心来,带上一摞简历独自闯进深圳新闻大厦,富丽气派的新闻大厦楼下,保安拦住了他。不甘心的他随即乘车前往特区报业大楼,一看乐傻了:《深圳特区报》、《晶报》、《解放军报》、《中华新闻报》、《南方都市报》、新华网……有那么多单位在这里呢。曹峰深吸几口气,闷头一家一家办公室地走进去,满脸堆笑地递上简历,满怀期待地毛遂自荐——“您好,我是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请问你们这里需要记者编辑吗?”对方客气一点的,说声“对不起,我们这里不缺人”、“哟,北京来的,可惜不招应届生了”;不客气的,头也不抬地说“没见我正忙吗”、“你还是走吧”……
曹峰极度失望地走出报业大楼。大楼保安过来查身份证,欲发作的他见后面跟来三四个,只好忍了。天忽然哗啦啦地下起雨来,风吹得街上的树枝时而交叉,时而分开,曹峰一个人走在深南大道上找站台,心里甚是苦凉。
南征北战找工作
毕业前夕,新闻专业的曹峰曾在北京《现代文明画报》社实习,还没等到毕业就不再去了,因为他相信自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毕业了,当同学们踌躇满志地奔赴工作岗位时,曹峰和一个老乡蜗居在北四环一处平房里“规划”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经过两天的考虑,决定回家开个数码店,不料第3天就被叔叔浇了一盆冷水,只好放弃。
不久后,叔叔把曹峰叫回老家,为他在郴州电视台谋得一份工作。但此前在电视台实习过的曹峰实在不愿再在老家过那种天天打牌的“颓废”生活,他南下去了广州。
初来乍到,他很快适应了南方温暖的气候,为了能先“舒适地过段日子”,他拒绝了一份很快到手的底薪2500元的采编工作——在一家名为博雅堂的文化传媒公司做关于义工的刊物。等他过腻了悠哉的退休教师般的日子再去找工作时,发现已再没有待遇那么好的工作了。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mip.zidianfy.com/gushihui_42677/
来源链接:http://mip.zidianfy.com/gushihui_42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