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故事会 童话故事 经典童话 元世祖重用读书人

元世祖重用读书人

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关于:元世祖重用读书人。

许衡是元代的著名学者,他在汉、蒙文化的融合交流方面,起过不小的作用.忽必烈即位后,曾任命他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

有一年盛夏,许衡遇到一件急事要外出处理,便顾不得烈日当空,带着几个人匆匆出门了.

骄阳似火.许衡一行在酷暑中赶路,一个个热得满头大汗,喉咙干得像要冒火.忽然,他们发现前面有一棵梨树,不禁高兴得争先恐后地向梨树跑去.

大家抢着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端坐树下.

两个下属摘了梨给许衡吃,却被他谢绝了.

“天气这么热,您难道不觉得口渴吗?”下属问.

“盛夏赶路,酷热难当,怎么会不口渴呢!”许衡回答.

“那您为什么不吃梨子呢?”下属又问.

“不属于我的东西,我怎么可以随便拿来吃?”许衡反问道.

下属劝他:“这梨树没有主人,您何必这样拘谨呢?”

许衡坚定地说:“梨树无主,我的心不可以无主!不管天下是混乱还是太平,不管他人是高尚还是卑鄙,我都要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只要心中有主,才能够不觉夏日的炎热烦躁,不怕口渴难熬;只要心中有主,才能够事业有成,无往不胜.”

许衡一席话,说得随行人员都很感动,也很羞愧.

忽必烈原来对中原文化并不熟悉,但他在当亲王时,就留意招揽各方面的人才,特别是汉族读书人中有才干的人.许衡只是这许多人中的一个.早在元太宗时,元太宗窝阔台曾下令考试儒术,许衡参加了考试,并且考中了,由此他开始出名.忽必烈当亲王时,特地派了使者去请他,并任命他为京兆提学.许衡到任后,大力兴办学校,讲授程朱理学.由于他名气大,来求学的人很多.

许衡当了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后,正式设立了国子学(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学生都是从忽必烈手下的蒙汉大臣的子弟中挑选出来的.许衡以朱熹的《小学》等为教材,向他们讲授程朱理学等儒家文化,课余还教他们学习儒家的礼仪和技艺.使他们了解了中原文化和儒家的治国方法,为元朝廷培养了不少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成为宰相、大臣的有近十人,成为各部和地方长官的又有数十人.

忽必烈手下还有一位刘秉忠,是他最信任,也是最早任用的汉人谋士.刘秉忠十七岁时就担任了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二十二岁时到山中隐居,学全真道,后来又在天宁寺出家当和尚.1242年,禅宗高僧海云应忽必烈的召请,去讲佛法,他带了刘秉忠一同来到忽必烈的王府.在交谈中,忽必烈发现刘秉忠知识很渊博,天文地理、工程水利、诸子百家,他没有不知道的;对天下大事也了如指掌.因此海云禅师返回南方时,忽必烈把刘秉忠留在王府当书记.刘秉忠一直追随忽必烈,经常参加重要政治问题的决策,对忽必烈的决策,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聪书记”.

忽必烈即位后,刘秉忠按忽必烈的命令制定各项制度.他糅合蒙古的制度和中原的传统制度,制定了元朝的新制度,在建立中书省、使用“中统”这一年号、选用官员等方面,他都起了很大作用.他还和许衡等人策划立国规模,议定了官员的任命、俸禄等制度;又参照唐代的《开元礼》,主持制定了元朝的朝廷礼仪.

成吉思汗建国以后,一直用“大蒙古国”这一国号.忽必烈即位后,政治中心转到了中原.公元1271年,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取《易经》中“大哉乾元”的意思,将国号命为“大元”.早在公元1264年(至元元年),燕京被定为中都,但因旧城被破坏得较厉害,126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主持建造新都城.刘秉忠将旧城东北的空地定为新城的城址,按中原都城的传统制度和规格作了全面规划,建起了一座新都城.1272年,按他的建议,中都改为大都,成为元朝的统治中心.

此外刘秉忠还向忽必烈引荐了不少有才干的汉族知识分子.如张文谦、姚枢等,都是他推荐给忽必烈的.在这些人的辅佐下,忽必烈巩固了他在中原的统治.从1279年灭南宋后,元朝再次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唐代末年开始的分裂局面,并且奠定了包括以后明、清二朝在内的长期统一的基础.

以上是字典网为您提供的小故事:元世祖重用读书人。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mip.zidianfy.com/gushihui_58177/
上一篇: 被“秘密”逼走
网友关注故事会
精品推荐
热门故事会推荐
  • 优生优育
  • 甘肃方言
  • 儿童笑话
  • 海南方言
  • 成语谜语
  • 挽联
  • 新疆方言
  • 特产养殖
  • 惊悚鬼故事
  • 华南地区方言
  • 动物谜语
  • 友情故事
  • 牛年对联
  • 辽宁方言
  • 生活
  • 英语笑话
  • 成人笑话
  • 暴风雪里的夏天
  • 祝寿对联
  • 谐音笑话
  • 微博段子
  • 经典童话
  • 天津方言
  • 真实鬼故事
  • 经典绕口令
  • 英语谜语
  • 科幻未来
  • 动物笑话
  • 居室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