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故事会 智慧故事 寓言故事 墙上的洞

墙上的洞

《墙上的洞》是美国哈佛大学名誉教授程介明先生讲的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印度新德里的一条穷人街上。穷人街的孩子没有钱,不能进学校读书,整天在街上游逛。试验者为了探明穷人孩子是否有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便在墙上开了一个小洞,洞的大小正好能嵌进一台电脑,洞的高度和孩子的身高差不多。孩子只有触摸,就可以上网,但必须用英文。这一装置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新奇感,大家围拢在一起讨论起来,有的还动起了手。一个星期过去了,有少数几个人触摸到了门道。两个星期过去了,不少孩子初步学会了用英文上网。三个星期过去了,穷人街上的孩子,你帮我,我帮你,几乎都会用英文上网了。

故事后面有三个问题:他们在学校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他们在接受教育吗?回答是“不知道”。他们在学习吗?回答:“是的,他们在学习。”

故事简单、浅近、普通,但含义深刻。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孩子有学习的天性,他们渴望学习,关键是激发和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学习是自己的一种建构,建构的基础是已有的经验,建构需要支持性的环境和条件,建构的特征是发生变化;有教师在旁边可能是一种学习,也可能不是一种学习,教师不在旁边,倒可能是一种学习。“墙上的洞”就是要帮助孩子找到高速公路的入口。

对于课堂教学,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绝妙的隐喻:“到哈佛学习,就像是很快帮助我找到了高速公路的入口处。”其实,这个故事也是一个隐喻。它和“高速公路的入口处”一起,揭示了教学的几个基本要义。第一,学生的学习就是在路上行走,但只有在高速公路上才能走得顺畅,也才会很快到达目的地;第二,要走上高速公路,必须先找到入口处,而找到入口处是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的结果;第三,寻找高速公路入口处是一种探究、发现、辨别方向和选择的过程,需要能力和合适的方式;第四,学习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任务在于和学生找到入口处,及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让学生有“带得走的东西”,如此等等。总之,概括起来,这一隐喻揭示了教学的核心问题,即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mip.zidianfy.com/gushihui_66534/
上一篇: 多虑的新娘
网友关注故事会
精品推荐
热门故事会推荐
  • 带水歇后语
  • 百家姓
  • 长篇鬼故事
  • 儿童绕口令
  • 华南地区方言
  • 文艺笑话
  • 园林花卉
  • 生物技术
  • 羊年对联
  • 英语绕口令
  • 暴风雪里的夏天
  • 成败故事
  • 成人笑话
  • 现代故事
  • 科海拾贝
  • 其他节日
  • 交往笑话
  • 恶心笑话
  • 愚人笑话
  • 名胜古迹对联
  • 关于牛的歇后语
  • 河南方言
  • 睡前故事
  • 马年对联
  • 陕西方言
  • 饮食健康
  • 骂人的歇后语
  • 创业故事
  • 科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