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需要勇气,我在英国策划“婚礼赞助”
一场婚礼,引发思考
2008年,张媛淑到英国留学,经过四年学习,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了一家设计公司担任设计员。四个月后,她接到了同事艾达的结婚请帖,可是一看到请帖她既惊讶又好奇,眼前的请帖上竟然列出了婚礼需要赞助的事项:红酒500英镑,婚纱900英镑,婚车1000英镑……
两天后,张媛淑在艾达的推特中了解到了事情的始末:由于亲友的婚礼赞助不尽如人意,于是她在推特中发布了寻求赞助的帖子,还给上千家企业发去了“求助信”,半个月后竟然有一家生产化妆品的企业给了回复,答应提供5000英镑赞助婚礼。经过协商,艾达接受了企业赞助的条件:在婚礼上允许做广告。为了让双方父母接受这一新潮的方式,艾达对他们进行了“公关”,经过一个星期的解释,他们才总算勉强答应了。
“婚礼竟然也可以寻求企业来赞助!”这让张媛淑感到不可思议。带着好奇,她上网查询了相关的资料,这一查更是让她瞠目结舌:原来婚礼赞助并非艾达原创,首创者是美国亚特兰大女子克里斯蒂娜·温切莉。温切莉是一名普通的接待员,和男朋友的积蓄都不多,但两人又不想让结婚这个人生最重要的日子太过平凡,于是他们给商家发电子邮件,希望他们赞助婚礼。作为回报,他们允许商家借他们的婚礼做广告。两人共向4500家公司发了邮件,意外的是20家公司慷慨解囊,解决了婚礼策划、布置、乐队、礼服、婚车、首饰、鲜花、巧克力、蛋糕、伴娘和伴郎的服装。作为回报,温切莉把赞助商全部请来参加婚礼,不仅允许他们将商品摆放在前台,还允许他们在婚礼上向来宾分发打折券。酒席上,温切莉又当着来宾的面向各位赞助商当面致谢。
这一发现,让张媛淑很是兴奋,如果能在英国开创“婚礼赞助”业务,说不定能开创一番事业呢?为了稳妥起见,张媛淑先是在网络上对市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62%的受访者愿意接受这种新潮的方式,但也有一部分反对者认为婚礼是很私人的事情,不应该让赞助商来搅和。接着,张媛淑又对3000家企业进行了在线调查,结果只有不到5%的企业感兴趣。尽管企业并不感冒,但是张媛淑相信,只要婚礼有足够的“吸引点”,商家还是会掏腰包的。
为了打开“婚礼赞助”的市场,张媛淑把客户瞄准到了大学的同学和同事,她给每个同学发去了详细的业务介绍,果然这一招起到了作用。一个月后,她收到了同学贝弗利的电话,希望能联系到1万英镑的婚礼赞助费。
婚礼赞助,痛并快乐
会不会有企业对自己的赞助计划感兴趣呢?张媛淑既期待又担心。期待的是,一旦由企业伸出援手,贝弗利和奥德利的婚礼就能如期进行;担心的是一旦无人接手,她就会出师不利。五天后,张媛淑总算接到了一家婚纱店负责人贝蒂的电话,表示对婚礼赞助感兴趣。张媛淑和贝蒂进行了三次洽谈,就婚礼赞助事宜达成了协议:婚纱店除了赞助婚礼当天的新娘和新郎的礼服,另外还赞助一万英镑的其他费用,作为补偿,婚纱店可以在婚礼上派发婚纱店的广告单,另外新郎和新娘还将在未来的半年时间内当婚纱店的形象代言人。
2013年8月4日,贝弗利和奥德利的婚礼如期举行。婚礼举行中,贝蒂作为赞助方被邀上台发言,她详细地介绍了婚纱店的情况,尽管贝弗利和奥德利事先做足了父母的思想工作,可是期间还是出现了意外。贝弗利的父亲私下里抗议贝蒂的讲话时间过长,希望她早点滚下去。觉察出苗头的张媛淑马上走到贝弗利的父亲面前,和他聊起了对奥德利的印象,就这样,张媛淑轻易地转移了贝弗利父亲的注意力,让婚礼顺利地进行下去。
第二天,张媛淑从奥德利的手里拿到了1000英镑的“辛苦费”。她对自己的业务进行了一番总结:联系企业时不能漫天撒网,这样花费时间和精力,效果也并不明显。为此,张媛淑对手里的企业进行了分类,做到按需投递,比如新婚夫妻缺少婚纱礼服的,可以联系婚纱摄影店;缺少佩戴的珠宝,就可以联系珠宝商。与此同时,对于贝弗利和奥德利婚礼上出现的“意外”,张媛淑也意识到应该有一份预案:不仅事先要取得新娘和新郎双方父母的同意,还要告知其他亲友,以免出现各种尴尬的场面。
来源链接:http://mip.zidianfy.com/gushihui_75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