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入宫,做皇帝的女人
成为皇帝的女人,是一件艰难而又充满风险的事情。这种艰难并非是要付出很大努力,而是完全没有努力的空间。你能做的,只有等待并且被一次又一次挑选。
著名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大婚,下诏全国选送貌美、聪明的13岁到16岁的女孩,由其父母送到北京接受挑选。那年正月,5000名佳丽齐集北京,内监先替皇帝把偏高、偏矮、偏胖、偏瘦的淘汰掉。第二天再看面相,耳、目、口、鼻、发、肤、领、肩、背等处有一处不合法相者,就要被淘汰。还要让她们自报籍贯、年龄、姓名,听其声音,稍微偏男性化或底气不足、声音不够清亮、口吃者都会被淘汰。第三天内监再量女子的手足,看她们走路的姿势和风度,手腕稍短、脚趾稍粗、举止稍轻浮者继续被淘汰。最后只有千人入选。皇帝将她们召入宫中,由老宫女检查她们的胸、腋、皮肤—这次能留下的只有300人。
这300人将在宫中住一个月,以观察她们的性情、言行,了解她们的品行、智商。最后只有50人入选,这50人才能正式成为皇帝的女人。
清代选秀女虽没有这么夸张,但也称得上兴师动众。
清朝选秀女与以往朝代有所不同,其目的并非只为皇帝一人服务。据清人吴振棫记载,选秀女“或备内廷主位,或为皇子皇孙拴婚,或为亲郡王及亲郡王之子指婚”。也就是说,清代选秀女还兼有为皇室近属宗亲选择佳偶的目的,因此,顺治以后的历代皇帝对此都高度重视,这也成了国家重典。康熙至乾隆年间,清朝的选秀女制度逐渐完备。
清代旗人分为满洲、蒙古、汉军三种,各自又分八个旗。这些人都属于“正身旗人”。
正身旗人出身的女子一到13岁,家里人就要向本旗本佐领“报选”。清代有要求,凡是符合选秀要求的正身旗人女子,若是没有参加过选秀是不许嫁人的,一旦没经选秀就嫁人,会以重罪论处。“报选”之后就等着正式选秀。选秀理论上每三年进行一次,但也不是要整三年就进行一次。遭遇帝、后的丧事或有其他事故,都可能延后、改期乃至取消选秀。这个决定权由皇帝本人掌握(当皇帝幼小的时候决定权则在太后等人手中)。
理论上,正身旗人家的适龄女子都要参加八旗正身的选秀。不过,随着旗人数量增多、清廷统治范围扩大,选秀女的要求便逐渐增加。从嘉庆十二年(1807年)开始,父亲是八旗护军、领催以上身份的适龄女子才能参加选秀。
《清史稿》载:“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选宫女子(指从内务府包衣三旗中选宫女),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满语,清各衙门管事而无品级的下层小吏)以下女。宫女子侍上,自答应、常在渐进至妃、嫔,后妃诸姑、姊妹不赴选。”这明确记录了清一代选秀女和宫女的时间、范围、等级、家世、裁决权和豁免权。
秀女在清代是一种通称,不同出身的秀女在选秀女过程中和被选中后的待遇上千差万别。内务府包衣三旗原为清朝皇室的奴隶,其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负责,主要承担宫廷杂役,地位较低下。内务府秀女如被皇帝临幸,只可获封“官女子”或“答应”位分,有个别可逐渐升至妃嫔。到了清后期,包衣三旗选宫女不再使用“秀女”称呼,径直称为“引见包衣三旗使女”。所以,一般清朝选秀女即指八旗选秀女。
据清人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记载,嘉庆、道光年间的秀女选拔有着繁缛的仪式和过程。挑选八旗秀女时,每天选两旗,以人数多寡搭配均匀,不按旗分地位排序。挑选的前一天,该旗参领、领催等先排车,如挑正黄、镶黄两旗,则正黄之满、蒙、汉分三处,每一处按年岁册分先后排定,然后车始行。首先是正黄之满洲,继而蒙古、汉军,接着是镶黄之满、蒙、汉,贯鱼衔尾而进。每辆车前面挂着两盏灯,上有“某旗某佐领某某人之女”的标志。傍晚日落时分发车,入夜后至地安门,到神武门外等候开门,然后依次下车而入。所乘骡车由神武门夹道出东华门,由崇文门大街直至北街市,再绕道地安门而至神武门,这时已到第二天中午了。选完的秀女再依次登车而出,各归其家,虽千百辆车却井然有序,俗称“排车”。
再来看看秀女入宫以后的情景。秀女们由神武门至顺贞门外恭候,有户部司官沿途维持秩序。这些佳丽每五人分成一班,由太监引入御花园、静怡轩或体元殿等处,不许说话、不用下跪,等候接受皇帝或皇太后选阅—电视剧里那些斗心机、试心理素质的事情,完全不存在。她们之中得上意者留名牌,谓之“留牌子”,定期复看,不留者谓之“撂牌子”。其牌子书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满洲人(蒙古、汉军则书蒙古、汉军)。经过“复看”(相当于“复试”)后被选中的秀女,一部分留于宫中,随侍皇帝,成为后妃候选人,另一部分由皇帝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被选中为后妃人选的秀女还要经过多次的“引阅”、“复看”,经过“记名”,最终选出几位“留宫住宿”,其余都“撂牌子”。
入选秀女,凡获得皇帝封号者,至死不得出宫另嫁。被选定为皇后的秀女将与皇帝举行大婚,由大清门、午门入宫,至坤宁宫完婚。由大清门入宫的皇后具有更加耀眼的光环。有清一代,只有四位皇后由大清门入主后宫,分别是顺治帝的两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和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
需要额外提到的是,咸丰皇帝时曾经选过几个汉族小脚秀女—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和海棠春,人称“四春娘娘”。慈禧太后在咸丰元年(1851年)以秀女的身份入宫,受封为懿贵人,四年后晋封懿嫔,又过了两年因生下皇子载淳进位为懿妃,后封为懿贵妃。咸丰帝驾崩后,她联合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开始了垂帘听政的政治生涯。
尽管慈禧的成长经历一帆风顺,但实际上,清代大多数秀女默默无闻,没有自由,没有乐趣,命运悲惨。她们只能在“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的巨大压力下,过着“熏笼玉枕无颜色”的清苦生活,凭借“卧听南宫清漏长”打发时光,在郁郁寡欢中终了一生。
清代选秀女从表面上看似乎公平合理、机会均等,实则重视血统门第、政治利益和家族权势,是一个“拼爹”的过程。太后宗族、皇室宗族、封疆大吏等都会使出各种手段,在幕后操纵选秀女的过程。比如,同治年间明确规定,秀女的封号等级以其家庭出身为依据:原任公爵之女,着封为妃;将军之女,着封为妃;知府之女,着封为嫔;员外郎之女,着封为嫔。由此看来,《清史稿·后妃传》中那些妃嫔动辄“诞育名门”、“祥钟华阀”也就不足为怪了。光绪皇帝的隆裕皇后叶赫那拉氏相貌平平,但因她是慈禧太后的侄女、都统桂祥的女儿,所以成了皇后。被光绪帝视为红颜知己的瑾妃、珍妃,她们的父亲是侍郎长叙,祖父是曾任总督的裕泰,伯父是广州将军长善,长善又是大学士桂良的女婿,是恭亲王奕的连襟。因此,当年选秀女时,他他拉氏两姐妹双双入选。清宫选秀女绝非选美,由此可见一斑。
正因为清朝选秀女并不是选优,加之有悖伦常,未经选阅,不准婚嫁,逐渐流于形式,失去人心。甚至许多八旗之家想尽办法,冒着犯禁风险逃避选秀女。亦有胆大心高的奇女子,敢于挺身抗争。晚清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载,咸丰九年(1859年)冬,一位满人女子竟敢当着主选官吏的面责骂皇帝。这年冬天,朝廷依例选良家女入宫,引见内殿。诸秀女于清晨入宫,时值天寒,咸丰帝久未召见。众秀女站立阶下,冻得缩手缩脚,不由自主地打哆嗦。某秀女家贫,衣裳单薄,不堪寒冻,多次想退出觐见,先行出宫。主官大为嗔怪,坚持要留住她,与其辩论了起来。该秀女大声疾呼:“吾闻朝廷立事,各有其时。今四方兵寇,京饷不给,城中人衣食日困,恃粥而活,吾等家无见粮,父子不相保。未闻选用将相,召见贤士,今日选妃,明日挑女,吾闻古有无道昏君,今其是邪?”该秀女在紫禁城责骂皇帝,慷慨陈词,理直气壮,痛快淋漓,喊出了底层百姓的心声,其胆量见识,真难能可贵也!不过,紫禁城里这一声弱女子的抗争,也预示了一个王朝的崩溃,选秀女制度亦可谓见证了清王朝的盛衰成败。
来源链接:http://mip.zidianfy.com/gushihui_76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