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底第一人走2500米
北緯9°、西經104°。東太平洋海域,一次深入海底2500米的科考活動,剛於一周前結束。
來自世界各國的23名科學家加入到這次"海底行走"的計劃中,其中包括來自中國浙江大學的教授楊燦軍,他也是參加此次活動的唯一一名在國內工作的中國科學家。
“泰坦尼克”揭秘“功臣”再次現身
2004年1月28日正午,陽光浸入東太平洋,海面無風,極適合出航。
“亞特蘭斯號”緩緩駛離美國聖地亞哥港口。它藍底白杆,形如魚梭。
漸漸遠離陸地后,它開始加速,直至達到每小時12海裡。照這樣的速度,6天后就能達到目的地———那不是陸地,而是一個未知的“水世界”———北緯9°、西經104°、深海2500米處。
這是“亞特蘭斯號”的AT11-7航次,來自世界各地的23名科學家登上了它。這是一次涉獵極廣的科考活動,吸引著來自生物學、海洋火山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等多方領域的專家。為了對海底火山、海底熱液、海底生物群及周圍環境進行觀測和數據採集,在之后的十幾天裡,科學家們必須乘坐迄今地球上最先進的載人深潛器下潛到深海2500米處。
那個名叫“艾爾文”的大家伙有著白色肚皮、裹著金屬外衣,能容下3個人。它對於人們似乎並不陌生:在影片《泰坦尼克號》片頭,一個小艙體在海底深處漸漸靠近“泰坦尼克號”,艙內的探測者透過視窗口,用攝像機記錄關於“泰坦尼克號”的一切,這個小艙就是載人深潛器“艾爾文”。早在1987年,它就和另一個機械手一起,探秘豪華巨輪“泰坦尼克號”的遺骸。而此次,它將和科學家一起,再次深入海底2500米,進行科學探秘。
整個“海底行走”為期18天。按照考察活動的行程計劃,2月21日,“亞特蘭斯號”從考察地———北緯9°、西經104°、東太平洋海域返航,駛向哥斯達黎加港口﹔2月24日,整個科考活動結束,屆時科學家就回到自己的祖國及工作地。
海底火山4天瘋狂“長高”
從海面下潛到海底需要1小時,從海底升回海面又是1小時,還有在海底2500多米的6小時。每一次的8小時,無論對於“艾爾文”內的科學家,還是對於在“亞特蘭斯號”留守工作的科學家,都是不平靜的8小時。
慶幸的是,此次“海底行走”計劃進展得十分順利,所有下潛的科學家不僅都安全下潛、返回,而且還採集到了許多寶貴的原始數據資料。
當然,也總有讓人感到意外或驚奇的事情發生。
2月19日,科考隊成員乘坐“艾爾文”下海底去取懸挂在火山煙囪口的探測器,忽然左側機械手受到碰撞,液壓系統也在碰撞之下受到了損壞。無奈之下,科學家們隻能啟動另一個機械手進行工作,如果計劃外的耗電過多,很有可能影響“艾爾文”的返航,這樣一來,科學家的返回乃至生命就有危險,幸好最后一切順利。
還有一個讓人吃驚的發現,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一位科學家將一個傳感器懸放在火山煙囪口,4天后,發現新的煙囪口在傳感器高度上又“長”了23厘米。這從地球生命科學上來說,是很不可思議的,僅僅4天,火山就能長23厘米,植物也不可能長這麼快。
由於承擔重要探測工作的深海原位化學探測裝置主要由浙江大學研制,作為浙江大學的機電工程專家,楊燦軍教授受到了科考隊的熱情邀請,成為參加此次活動的唯一一名在國內工作的中國科學家。
從2月19日一直到2月26日,晨報記者通過電子郵件,始終與楊燦軍保持密切聯系,了解此次科考活動的情況和進展。通過郵件互通,記者了解到,由於嚴重暈船,楊燦軍很遺憾地沒能乘坐載人深潛器“艾爾文”下潛到深海2500米處,乘機回國也是頗費周折。
遺憾:沒能下潛
“從2月3日到21日,我們所在的科研小組共參加了‘艾爾文’的5次下潛,但很遺憾,我沒有機會下潛到海底。”在電子郵件中,楊燦軍說,“我最終沒能下潛,在船出海后的第十天,我突然出現了嚴重暈船的狀況……”
楊燦軍告訴晨報記者,此次科考活動中,自己主要負責的工作是數據採集、電路及其軟件的維護等。每次在下潛之前將系統初始化,檢查確保系統安全,下潛結束后,負責將數據導出到計算機中,進行數據整理,並為下一次下潛做准備。“每天的工作都比較緊張,壓力也比較大。平時在船上可以打打乒乓球、看看電影,或上小型圖書室閱讀,不過我很少有空參與。因為除了完成我們的科學考察任務以外,我還需了解‘艾爾文’的相關情況。”
“我又回到船上,但不是壞消息”
在2月23日的郵件中,楊燦軍向記者透露,此次科考活動非常順利,但是回國可能會遇上點麻煩,因為考察船停靠口岸所在國———哥斯達黎加國與我國還未建交,而自己的簽証又隻有一次進入美國的機會,所以原定的24日乘機回國的計劃肯定不能施行了。24日,楊燦軍又通過郵件告訴記者,其他國家的隊員都下船了,可自己因為沒有得到簽証官下船的允許,隻能繼續留在船上,有點著急。
當晨報記者正准備積極聯系中國外交部進行求助時,25日上午,記者再一次收到了楊燦軍的電子郵件“我又回到了船上,但不是壞消息”,在電子郵件中,楊燦軍告訴記者,自己已經取得了簽証,如果一切順利,預計28日就可乘機回國。“我將首先回到上海。”楊燦軍告訴記者。
由於船上的郵箱隻服務到26日,之后,記者就與楊燦軍失去了聯系。
来源链接:http://mip.zidianfy.com/kepu_4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