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科普知识 自然科普 人与自然 杭州西溪湿地:寻找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

杭州西溪湿地:寻找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

更新时间:2024-11-26 21:35:52

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5月1日将对公众开放,正在进行中的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格外引人瞩目。人民日报4月15日第五版头条刊登报道——杭州西溪湿地寻找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

4月的杭州,草长莺飞,天朗气清。西溪湿地蒙上一层春天的淡绿薄雾,不时可见白鹭和灰喜鹊飞过。今年2月2日,第九个世界湿地日,国家林业局宣布西溪国家湿地公

园试点工作正式启动。5月1日,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将对外开放。

面对蚕食和污染,西溪亟待“抢救性”保护

位于杭州市区西部的西溪,是国内罕见的城市湿地。这片原始湿地1600年前就打上人类渔耕活动的印记,形成了以鱼塘为主,河港、湖漾、沼泽相间的次生湿地,水网密布,村庄、田野之间非舟莫渡。苏轼、米芾、唐寅、郁达夫、徐志摩等历代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为数众多的诗文书画。

近些年,西溪的湿地生态遭受破坏:曾经占地60平方公里的湿地,目前仅存10余平方公里,许多当年的湿地如今已是杭州住宅新区密集的区块;湿地内村庄密集、人口较多,过度地向自然索取。在这些村庄,养猪业占农业总产值近70%,最多时有两万头生猪存栏,产生的污染大大超过了湿地环境的承受极限;池塘鱼类放养过密,造成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杂乱的民居房舍、随处堆积的垃圾,更是远离了西溪原先的优美环境。

如果再不实施保护,西溪湿地将遭受更多不可逆转、难以恢复的破坏和影响。据测算,如果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晚启动一年,要恢复到较好的生态状况,就必须增加1亿元以上的投入。2003年,杭州市下决心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

“湿地公园”模式:既要最大保护,又不排斥适度利用

西溪湿地被定为全国首个湿地公园试点,相应确立了“积极保护”的思路,即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利用,通过适度利用实现更好的保护。

国际环保组织“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认为,西溪有1600多年人为干预的历史,已不是国家生态保护区意义上的原始生态湿地,同时它又是国内大中城市中惟一的城市湿地,因此,西溪更适合走“湿地公园”的发展之路。“在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完全能够找到平衡点。”陈克林说,合理利用的关键在管理,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

“从生态角度看,西溪湿地也不适合纯粹的自然保护区模式。”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常杰教授解释,西溪湿地目前面积仅10余平方公里,这样小的范围,如果完全封闭保护起来,自我维持、自我循环的能力较弱,当物种衰退或死亡后,缺少补充,有成为生态“孤岛”的危险。因此,科学、适度的人为干预,有助于西溪湿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环境优先、最小干预,尽可能保存西溪原貌

根据西溪湿地作为次生湿地、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的独特性,综合保护工程确定了环境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民为本等六大原则。

综合保护工程的第一步,就是减少湿地的人口负载和污染源。专家卜昭辉认为,这是改善水质的关键。西溪湿地核心区块原有517户农居,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根据总体规划,保留了约100幢建筑,进行削层、整修后,粉墙黛瓦的朴拙民居静静地点缀在自然环境中,总的建筑面积降至4.8万多平方米,容积率仅0.015。其他影响景观、建筑质量差、密度较高的农居,全部拆除。拆除建筑后留下的空地则恢复植被、补种植物。湿地内全部实行管网配置,污水纳管排放,目前水质已经逐步改善。

综合保护工程尽可能保存西溪原貌。像朝天暮漾、南渚湖等生态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水面,都没有去“惊动”,延续其自身良好的生态系统。只是将部分封闭的小面积水体连通,利于物种在较大环境里自由交流,吸引水鸟栖息;将鱼塘壁的坡度由陡坡改为缓坡,有利于湿生植物生长,为过往鸟类提供更丰富的食物。

西溪游步道的设计和施工也颇费心思,采用了不规则的石板或碎石铺路,中间不打混凝土,这样能起防滑作用、方便游人,保护了典型地貌。清淤护岸时,用“贴”淤泥的办法来加固塘堤,用木桩巩固堤岸,而且特意选用可以自然发?的柳树桩。

今年5月1日,西溪湿地公园首期即将对外开放。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总指挥黄春雷介绍说,首期核心景区最佳游客容量为2000人,今后将通过门票销售等手段控制入内人数。同时,为了让湿地保护更加规范、有法可依,杭州市已将“西溪湿地保护管理条例”列入今年的立法调研范围。

让更多人走近湿地文化

在保护和恢复西溪湿地自然生态的同时,上千年来西溪湿地形成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也值得保护。

西溪湿地范围内有50年以上历史的老建筑一般不拆,像秋庵、烟水渔庄等庵堂别墅之类的重点文化遗迹,在科学论证基础上适量恢复。水乡渔火、龙舟竞渡等西溪民俗风情画,也要重现于世。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表示,将陆续选择部分世代居住在此的农户,迁回西溪湿地内,并组织农民耕种、养鱼,既保留了“活着”的农耕湿地文化,也可以承担旅游展示和服务功能。此外,河渠行舟、碧潭网鱼、竹林挖笋等民俗,极富江南水乡的田园气息,也有望成为游客参与度很高的旅游特色项目。

在我国,“湿地”的基本知识、保护常识还不为人知。湿地公园除了具有生态效应外,还有它的社会效应,可以成为青少年的特殊“课堂”,公众的“博物馆”。将来要开辟专门的展厅,让更多人走近湿地文化。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mip.zidianfy.com/kepu_4811/
网友关注科普知识
精品推荐
热门科普知识推荐
  • 常用歇后语
  • 香港方言
  • 带水歇后语
  • 灯谜
  • 夫妻笑话
  • 儿童歇后语
  • 山东方言
  • 搞笑谜语
  • 校园鬼故事
  • 贵州方言
  • 河北方言
  • 顺口溜
  • 组词
  • 歇后语-艰难类
  • 经典绕口令
  • 名人故事
  • 植物谜语
  • 故事会
  • 百家姓
  • 文艺笑话
  • 小学生常用歇后语
  • 人生故事
  • 词语谜语
  • 拼音
  • 山西方言
  • 禅理故事
  • 西藏方言
  • 玄幻故事
  •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