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端点上发现长寿线索(二)
通过详细检查有遗传性神经病的人的染色体,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DNA延长体被整齐有序地编织进人类染色体当中,这种现象以前被认为是只发生在昆虫身上的。
这个发现并不意味着人类可能会长出翅膀或喙,也不意味着人类比以前更接近于苍蝇或蚊子。臭虫也不是在向人类宣布基因战。
四处游动的DNA不是那种为昆虫部分而编码的DNA。相反地,它是被称作“运输体”的一种实体,是游动着的自由的DNA小块,它能够打开基因把自己塞进本来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它所携带的惟一信息即是制造酶的命令,那是它劈开DNA时所需要的物质。
“运输体”也被称作“跳跃的基因”,实际上存在于我们所知道的每一个物种之中,而且,这种现象可能已经持续了几百万年。根据它们到处游动的性能,它们被分出类别,冠以名称,如:“高跳者”和“流浪者”等。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已经了解了这些游动的基因,讨论了它们来自何处以及它们可能具有哪些作用。
在人体内新发现的一种基因所显出的最奇怪之处即是众所周知的“水平送输体”,直到最近它一直被认为只是进攻昆虫的基因。
科学家们发现,在那些不死的细胞中有一种端粒酶,这种酶存在于成熟的细胞中,它们在不断地工作,修复端粒。它们的这种本领对于癌症病人来说一定是致命的。如果说端粒的长度标示着一个细胞是否已经死亡,而那个长度又不能成倍地缩减,那么,就再没有内部的信号去继续阻止癌细胞彻底击垮整个身体了。
但是,当人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端粒酶时,又可以发现一种阻止晚期癌症的方法。研究人员提出,如果有一种药物能够打乱端粒酶的活动,那么,不断成长分化的癌细胞就能被摧毁,而与此同时,并不伤及其他大多数正常的细胞。到目前为止,通过对健康生物组织结构的研究,生物学家已经发现,微量的端粒酶在精细胞中具有活性,在精细胞中,酶对于保持染色体处于最年轻状态和可能达到的长度来说是很必要的。因此,削减精液量对于端粒酶的影响恐怕是最有效的办法了。
发明遏制端粒酶的方法或许并不是件难事。另有研究表明,端粒酶与相反的逆转录酶有些相似,后者是在引发爱滋病的病原体中活动的分子。生物学家正在研制药物来对付那些相反的逆转录酶,以期有效地遏制端粒酶,为早期癌症患者找到可行的治疗方法。
许多学者热衷于对端粒的研究,因为他们相信,端粒的结构将透露出染色体的基本特性。与端粒相邻的遗传物质的区域似乎特别易于重组,使遗传物质发生混合,并在产生精细胞和卵细胞的过程中与其他染色体配对。从理论上讲,由于遗传物质相混合的干扰,这些染色体区域比其他染色体区域更容易在开始癌变的方向上发生突变。科学家们正在探讨:通过吸引细胞中的修复酶,端粒是否能保护直接紧靠它们的基因,而且使来自相邻处的对端粒的危害得到抵消。
来源链接:http://mip.zidianfy.com/kepu_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