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科普知识 科普博览 科普动态 我国古生物研究受国际学术界关注

我国古生物研究受国际学术界关注

更新时间:2024-11-30 03:19:43

于2000年启动的“973”计划“重大地史时期生物的起源、辐射、灭绝和复苏”项目,2003年上半年取得了良好进展,获取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发表了60余篇论文,其中该项目成员已先后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了5篇论文。

“重大地史时期生物的起源、辐射、灭绝和复苏”项目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为依托,首席科学家为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院士。项目研究以生物演化为主线,结合生态环境的变迁,探讨重大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演化的复杂性和规律性,揭示正常期和突变期生物—环境协同演化的关系。希望为人类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实质和面临的环境危机,预测将来的环境变化提供宏观、长期、大尺度的地史提供借鉴。

今年1月23日,《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周忠和等研究发现的辽西有4个羽翼的顾氏小盗龙的论文;同期刊发的评论认为,这是长期以来有关鸟类起源研究方面最为重要的工作,其意义不仅在于鸟类飞行的起源,更重要的是使古生物学家能够重新评价一些经典性的工作。1月30日,西北大学舒德干等与英、法、日等国学者合作,在《自然》发表了题为《早寒武纪脊椎动物海口鱼的脊椎骨和头部构造》的论文,认为海口鱼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很可能代表了由无头类进化到有头类的关键环节。2月20日出版的《自然》发表了周忠和与英国学者合作的长篇综述论文,首次系统评述了我国热河生物群研究近几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并重点讨论了热河生物群研究涉及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这是《自然》近几年多次发表热河生物群研究以来,首次刊登的综述文章。2月28日,《科学》发表了舒德干等与英、日学者合作完成的题为《云南虫类的一个新种及其对后口动物演化的重要意义》的论文,提出了关于脊椎动物起源至少可以分“五步走”的新认识。6月19日,《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周志炎和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郑少林合作的题为《银杏演化史中一个缺失的链环》的论文,研究辽宁义县新发现的距今1.2亿年前的具繁殖器官的银杏化石,填补了银杏演化史中一段长达1亿多年的空白,并指出1.2亿年以来银杏在演化中存在的“滞迟”现象,专家评论这一发现是银杏起源与演化研究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至此,从2000年该项目启动以来,项目组成员在《科学》和《自然》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已达21篇。这21篇涉及古生物学前沿和热点、富有创新性的论文,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mip.zidianfy.com/kepu_6431/
上一篇: 秋天登山的好处
网友关注科普知识
精品推荐
热门科普知识推荐
  • 心理健康
  • 儿童笑话
  • 爱情故事
  • 创业故事
  • 天津方言
  • 居家卫生
  • 马年对联
  • 挽联
  • 趣味谜语
  • 故事会
  • 长篇鬼故事
  • 整人笑话
  • 爆笑笑话
  • 网络笑话
  • 行业对联
  • 四川方言
  • 英语谜语
  • 特产养殖
  • 园林花卉
  • 地球家园
  • 云南方言
  • 禅理故事
  • 自然科普
  • 对联创作要点
  • 动物笑话
  • 东北地区方言
  • 谐音笑话
  • 中国神话故事
  • 校园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