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农药的出路在于产业化
生物农药当前非常“吃香”,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生产绿色安全食品已成一种共识、一种趋势。然而在市场中,生物农药却“叫好不叫座”——推广难、销售难。记者在采访有关方面的专家时,他们普遍认为,化解生物农药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本出路在于使其产业化。
生物农药发展机遇多
我国加入WTO后,理论上我国农副产品向发达国家出口的障碍减少。但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以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名义向我国多种农副产品树起“绿色壁垒”,一些严苛的农药残留标准把我国的农副产品拒之于门外。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无公害农副产品、拒绝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已成为国人所必需。
限制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鼓励使用生物农药也已被国家有关法规所规范。今年8月1日,农业部《农药限制使用管理规定》正式实施。此前,农业部在2000年对甲胺磷等5种高毒、高残留有机磷农药加强登记管理的基础上,决定再停止受理甲拌磷等11种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新增登记,撤销部分高毒农药在部分农作物上的登记。
前不久,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新阶段“菜篮子”工作的通知》,多处涉及生物农药。该《通知》要求加大对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严格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严格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经营准入条件,依法加强监管;对菜篮子产品安全构成威胁的农药应尽快予以淘汰,严格执行已公布的停产、禁用和限用的品种目录和范围;有关执法部门对生产、经营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农业投入品的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
从人民日常生活到农副产品的出口,从部门规章到国务院通知,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已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给生物农药带来了发展机遇。
生物农药叫好不叫座
机会并不等同于现实。生物农药在当前实际推广中步履维艰。目前,我国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但生物农药的使用并不普遍。随意走进一家规模较大的农资商店,无论是品种还是销售量,化学农药总是占绝大比例,而生物农药都只占能占很小的份额。
业内人士分析导致生物农药“叫好不叫座”的原因有五。一是价格居高不下,农民认为用了不划算。尽管许多农民认识到生物农药防病治虫的功能,但因为其在价格上比一般化学农药高,在效果上比化学农药慢,考虑综合成本,大多数农民还是愿意使用化学农药。
二是农民对使用化学农药的依赖意识。农民最关心即时效果,化学农药几个小时就能见效,而生物农药没有几天时间是看不到效果的。在农民的传统用药意识没有改变之前,生物农药的推广和使用仍很艰难。
来源链接:http://mip.zidianfy.com/kepu_7737/